风不定。
移去移来帘影。
一雨林塘新绿净。
杏梁归燕并。
翠袖玉屏金镜。
日薄绮疏人静。
心事一春疑酒病。
鸟啼花满径。
卢祖皋(约1174—1224),字申之,一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初任淮南西路池州教授。今诗集不传,遗著有《蒲江词稿》一卷,刊入“彊村丛书”,凡96阕。诗作大多遗失,唯《宋诗记事》、《东瓯诗集》尚存近体诗8首。
卢祖皋于庆元五年(1199年),考取进士,从此便进入仕途。
嘉泰二年(1202),调任两浙西路吴江(今苏州市)主簿,重到吴中。嘉定十一年(1218),因文才卓著,内召临安,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十三年除秘书省正字,十三年三月,任校书郎。十二月,为秘书郎。十四年正月,升著作佐郎。十月,为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十五年正月,直学士院暂代学士职务,起草制诏及其他文稿。九月,迁将作少监,未久逝世,享年51岁,墓葬在杭州西湖名胜“九里云松”(洪春桥以西至灵隐天竺一带)。卢祖皋为楼钥之甥,学有渊源,与永嘉四灵以诗相倡和。卢氏为八百年来温州词宗,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八评云:“申之乐章甚工,字字可入律吕,浙人皆唱之。有《蒲江词稿》行世”。又《中兴词话》谓其《虞美人。钓雪亭》词“无一字不佳,每一咏之,所谓如行山阴道中,山水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竹屋、蒲江并存盛名。蒲江窘促,等诸自郐;竹屋硁硁,亦凡响耳。”
《谒金门》是宋代卢祖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风不定,吹动着窗帘的影子。
一场雨过后,林塘变得嫩绿清澈。
杏树上的燕子归来,与它们的巢穴相依。
翠绿的袖子、晶莹的屏风、镶嵌着金色的镜子。
太阳渐渐西斜,锦绣的帷幕上只剩下寂静的人。
心中的烦恼像春天一样多,让人疑心是否因为酒而生病。
鸟儿啁啾,花朵盛开,小径上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诗意:
《谒金门》描绘了一个春日的景象。诗中以描写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系列意象,包括风吹动窗帘的影子、雨后的林塘、归巢的燕子、华丽的屏风和镜子,以及夕阳西斜时的宁静。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和意象,表达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扰,以及对春天的喜悦和美好的向往。
赏析:
《谒金门》以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春日的景象,通过感官的形象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春天的世界中。诗中所描绘的风景和意象都具有鲜明的对比,如风吹动窗帘的影子与静谧的人、林塘的新绿与归燕的欢迎、翠袖玉屏金镜与日薄绮疏、鸟啼花满与人静等等。这些对比和细腻的描写,增强了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和意象,寓意着诗人内心的烦恼和迷惘。他描述了心事重重的春天,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春日的景象之中。诗人暗示自己的困扰,使得诗词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感和冲突感,增加了诗词的思想深度和表现力。
总体而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春日的景象与内心的矛盾和困扰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复杂而美丽的诗意。《谒金门》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诗词,引人深思,给人以美的享受。
东园连宅起,胜事与心期。幽洞自生药,新篁迸入池。密林行不尽,芳草坐难移。石翠疑无质,莺歌似有词。莎台高出树,藓壁净题诗。我独多来赏,九衢人不知。
明明维后,诒厥孙谋。系隆我汉,陈锡哉周。以孝以养,世德作求。介以繁祉,万邦咸休。
圯上编书未出奇,有来相问重相规。桑蓬自笑平生志,泡露谁能万世基。閒去带鉏编露术,醉来呼酒赋江蓠。青门待得瓜成熟,不似西山老伯夷。
竹户深扃满迳苔,芙蓉落尽晓地开。数番雨势随风去,一片秋光入座来。已老林蝉余韵断,将归檐燕强飞回。沙鸥时下知人意,近岸相亲眼不猜。
此诗此字有谁知,画省郎官自倔奇。罪大从来身万里,政成今有麦三岐。
牢落吾何恨,先贤未免穷。宁为田舍子,不作国师公。萤影穿窗隙,蛩声出壁中。残书殊有味,读到角吹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