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倾欹即易开,若添人迹便尘埃。
刘龙岂为含幽阻,只要红尘不到来。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谒龙潭》是宋代王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路不倾欹即易开,
若添人迹便尘埃。
刘龙岂为含幽阻,
只要红尘不到来。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条通往龙潭的小路。诗人表达了一种宁静和隐逸的心境,暗示着他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希望远离红尘喧嚣,寻求内心的宁静。
赏析:
《谒龙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诗中的"路不倾欹即易开"表达了在这条小路上行走时,只要稍微有人经过,尘埃就会飞扬,暗示了这条小路很少有人行走,附近很少有尘世的烦扰。"刘龙岂为含幽阻"指的是龙潭的主人刘龙,并不是为了阻隔人们而存在,而是因为这里的幽静和宁谧才吸引了他。最后一句"只要红尘不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红尘世界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世俗烦扰的厌倦和对清静幽谧的向往。通过描绘龙潭小路的景象,诗人表达了一种追求宁静、远离尘嚣的心境。诗中的意象清新明快,给人以清静宜人的感觉,读来让人心生向往和平静。这首诗词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子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了他们对尘世的烦恼和纷扰的抗拒,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尚的情操。
平生出处与迍通,五十年中事事同。晚岁金门陪末议,一朝华箦见将终。晋贤已失苍生望,鲁国还嗟我道穷。衰病无因送归绋,商声聊复寄深衷。
一舸姑苏风雨疾。吴笺满载红犹湿。色润朝花光触日。人未识。街南小阮应先得。青入柳条初著色。溪梅已露春消息。拟作新词酬帝力。轻落笔。黄秦去后无强敌。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顾,杨柳枝再拜长跪而致辞。辞曰:主乘此骆五年,凡千有八百日。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隤。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
黄州狭港半江空,白饭青葱酒一钟。莫厌路贫愁欲绝,稍还瓮牖旧家风。
鬓少梳欲无,髭短镊更少。搔鬓祗捻髭,觅句何日了。
秦淮两潮西复东,淮边杨柳酣薰风。送春白花去漠漠,避日黄鸟啼怱怱。陶彭泽多倦官叹,桓琅邪今衰病翁。此身会复有健日,拟就绿阴横钓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