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诗词:《野色》
非烟亦非雾,
羃羃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
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
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
登高醉始回。
中文译文:
不是烟,也不是雾,
缥缈的飘在楼台上。
白鸟突然出现,
夕阳仍在照耀。
它愿意伴随着芳草休憩,
仿佛追随着远航的帆来。
谁能说清山公的心意,
登上高处醉醺醺地回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野色》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山川风景的喜爱之情。
首句“非烟亦非雾”,描述了一种模糊的景象,既不像烟雾,又不像雾气,给人以朦胧、迷离的感觉。接着描述了这种景色“羃羃映楼台”,楼台被这种迷离的景色所映照,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意境。
接下来的两句“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一只白色的鸟儿突然出现,破开了原本静谧的景色,夕阳仍然照耀着大地,给整个景色增添了一丝光辉。
接下来的两句“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诗中的“芳草”象征生命和繁荣,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随着自然的节奏,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的时刻。而“远帆”则象征着追求、冒险和未知,作者的心灵仿佛随着远航的帆一起飞翔,追逐着未知的彼岸。
最后两句“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这里的“山公”指的是山中的神仙,传说中他们喜欢登高望远、饮酒作乐。作者在登高时感受到了山公的意境,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山公,醉心于登高的快乐中。这里的“登高醉始回”既可以理解为诗人登上高处后返还现实,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登高的过程中陶醉其中,心灵得到了升华。
整首诗词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传达了一种宁静、神秘和追求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拾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有美传清雅,无憬问介通。佥言宜仆射,累疏避司空。身后疏巾敛,生前浊酒中。吴钩无路挂,洒泪寄西风。
成我中兴年,朝家政急贤。侍臣更论荐,东阁重招延。子去当兹日,才惟莫与先。习轩经济学,于此定为川。
养家苦,火坑深。万尘埋没不能禁。遇风仙,物外寻。修行好,炼阳阴。净清能见水中金。现光辉,罩宝岑。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浮客时相见,霜凋朱翠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