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人闲僧掩扉,客来下马解尘衣。
双松带月风蝉噪,古阁鸣钟夕鸟归。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谒僧不值》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诗人访问寺庙,但僧人却不在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寺人闲僧掩扉,
客来下马解尘衣。
双松带月风蝉噪,
古阁鸣钟夕鸟归。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来到一座古寺,却发现僧人们都不在,他们把寺门关上了。客人下马解开身上的尘衣,静静地站在寺庙前。这时,松树随风摇曳,月光映照下,蝉虫的鸣叫声在空中回荡。古老的阁楼里传来钟声,晚上的鸟儿也归巢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寺庙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景物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一种寂静与孤寂的意境。诗人来到寺庙,却发现僧人们不在,这种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客人下马解尘衣,显示出他对这个环境的敬意和安心。诗中的双松、月光、蝉鸣、钟声和鸟归等景物,增添了一种静谧的气氛,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寺庙的景象的感受,描写出了一种宁静与静谧的境界。
此外,诗中的对比也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的到来与僧人的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强调了僧人不在的寂静与空寂。同时,双松与蝉声、钟声与鸟儿归巢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寺庙的宁静与静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僧人不在的古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与静谧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比的运用,诗人创造了一种宁静、静谧的意境,给人以安详的感受。
爱东湖六月,十里香风,翡翠铺平。误入红云里,似当年太乙,约我寻盟。叶舟荡漾寒碧,分得一襟冰。渐际晚轻阴,修蒲舞绿,倦柳梳青。聘婷。黯无语。想怨女三千,长日宫庭。六六阑干曲,有玉儿才貌,谁与看承。柔情一点无奈,频付酒杯行。到夜静人归,凉蟾自照鸥鹭汀。
闲伴邻翁去荷鉏,林疏历历见村墟。怪生白鹭飞无数,水落滩生易取鱼。
国有金汤在,邻修玉帛云。夷侵由废雅,苗格自敷文。当宁形宵虑,公车以岁闻。便当从幕府,入校道山芸。
丹觜如簧翠羽轻,随人呼物旋知名。金笼夜黯山西梦,玉枕晓憎帘外声。才子爱奇吟不足,美人怜尔绣初成。应缘是我邯郸客,相顾咬咬别有情。
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衰杨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
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