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无恨自凄凄,真听人间乌夜啼。
明月未教尘镜掩,华堂歌舞乍高低。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夜闻乌啼》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不眠无恨自凄凄,
真听人间乌夜啼。
明月未教尘镜掩,
华堂歌舞乍高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夜晚的乌鸦啼叫为主题,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诗的开头写道“不眠无恨自凄凄”,表达了诗人无法入眠的心情,内心的凄凉和无尽的忧愁。接着,诗人写道“真听人间乌夜啼”,强调了乌鸦的啼叫声真实地传达到了人间,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两句“明月未教尘镜掩,华堂歌舞乍高低”描绘了一个华丽的宫殿场景,但这种华丽与诗人内心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月照耀下的宫殿,本应是繁华喜庆的场景,但诗人却感受到了其中的冷寂和孤独。华堂上的歌舞声乍高乍低,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起伏和矛盾情绪。
整首诗词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忧愁和对人间世事的感慨。这种对繁华背后孤寂的揭示,使得诗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情的思考。
数日山林间,嵬眼复倾耳。烦襟一以换,飘若方外士。今朝出谷口,已觉俗虑起。可惜身上衣,斑斑遂尘滓。回首林下游,何年赤松子。
落日行湖尾,重袍不御寒。乱流横短棹,入暝解征鞍。梅瘦觉春未,雁来知岁残。何时休跋履,犹幸得平安。
曳杖徜徉去,仙家洞府中。寒流清自绕,幽径密相通。著处亭皆稳,看来景不同。是名无尽藏,具眼悉和融。
昔我过嵩阳,秋高日重九。晨邀同行客,共举登高酒。藤鞋生胼胝,一览河山富。封坛土消尽,中夜扪星斗。下山双足废,欲上知难又。回首烟云中,隐约见岩岫。未老约来游,何意七十後。吾儿性静默,丞邑山路口。秋暑山尚烦,冬雪山方瘦。春山利游观,安舆即迎父。
修行不落与不昧,尽作野狐涎唾腥。拾取娘生穷相口,拶开云路吸雷霆。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