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历山寸,行行并庙垣。
湍流鱠鱼小,仄径鮓花繁。
白鹭飞如导,青萝险可扪。
归途不寂寞,迎笑有诸孙。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復置前列,爲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臺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爲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爲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復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祕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着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復失地,着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诗词:《野兴》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去去历山寸,
行行并庙垣。
湍流鱠鱼小,
仄径鮓花繁。
白鹭飞如导,
青萝险可扪。
归途不寂寞,
迎笑有诸孙。
这首诗词《野兴》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作品。以下是我给出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去远离历山寸,
一路行走经过庙垣。
湍流中游动着小鱼,
曲径上盛开着繁花。
白鹭飞翔像导航,
青萝蔓延可触摸。
回程路上并不寂寞,
迎接笑容有许多孙儿。
诗意:
《野兴》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野外的一段行程,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的喜悦之情。诗中通过对山川、湍流、鱼儿、花朵、白鹭、青萝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在旅途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回程时也感到欢喜和温暖,因为他将会得到亲人的欢迎和笑容。
赏析:
《野兴》以简洁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诗中运用了一系列具体的形象描写,如历山、庙垣、湍流、鱼儿、花朵、白鹭、青萝等,使整个诗篇充满了生动的图像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然的美丽和壮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感。
诗词中的"历山"指的是远离山岳的地方,"庙垣"则是指庙宇的墙垣。"湍流"和"鱠鱼"描绘了溪流中游动的小鱼,"仄径"则是指曲折的小径。"鮓花"指的是繁花盛开的景象,"白鹭"象征着纯洁和高飞的意象,而"青萝"则是指蔓延茂盛的藤蔓。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回程时的喜悦和期待,他将会受到亲人的欢迎和笑容。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腻而真实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和渴望。
行蹋门外泉,坐披床上云。谁将许由事,万古留与君。虚洞闭金锁,蠹简藏鸟文。萝景深的的,蕙风闲薰薰。余有世上心,此来未及群。殷勤讳名姓,莫遣樵客闻。
我晚惭初学,公才又壮年。同盟觉山寺,共饮玉溪泉。薄宦身常隔,高怀骨易仙。伤心风作恶,不助过湖船。
病後支离不自持,湖边萧瑟早寒时。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丈夫几许襟怀事,天地无情似不知。
一片虚凝鉴古今,持蠡难测几何深。十三华藏重重现,照彻微尘古佛心。
兴阑猛辍凌江棹,重看莺花茂苑春。归自乘流留亦好,浙风淮俗总宜人。
济世非无策,迷邦讵可求。昏酣酒垆卧,萧散竹林游。俗眼嗟人废,穷途逐涕流。何公真礼法,甯免疾如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