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岁寒心,颇好岁寒色。
一松如人长,惨淡穷山侧。
樵儿日过之,有意斧斤得。
予心异尔意,野圃为移植。
醉听疏声眠,吟到细阴息。
落落岩涧姿,相对永朝夕。
如言千载后,其长可千尺。
人生虽百年,相期眇无极。
且结无情游,汝固予何易。
岂待百年外,人松两殊迹。
人为松下土,松化土上石。
我生始逾壮,足以伴寒碧。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野园移植小松》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这首诗以移植小松树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作者平生钟爱寒冷的景色,尤其喜欢寒冷的颜色。他看到一棵松树就像看到一个长寿的人,孤独地矗立在贫瘠的山脉旁。樵夫经过时,有意用斧头砍伐,作者心生异念,决定将这棵松树迁移到自己的园中。
在园中,作者陶醉于清脆的鸟鸣声中,进入梦乡,吟唱着诗歌,直至细微的阴影消逝。小松树的姿态落落大方,如同岩石和涧水一样长久存在,与作者相伴于永恒的晨昏之间。作者提及,即使过了千年,这棵松树也能生长到千尺高。人的一生虽然只有百年,但相对于永恒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不妨结伴无情地漫游于这个世界,你我之间的友谊又何尝易于改变呢?
诗人认为,人与松树的命运是不同的。人是土地下的生命,而松树是从土地上的石头中生长出来的。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壮志,他的生命开始变得强大,足以与苍翠的松树为伴,共同面对寒冷而青翠的世界。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的移植和与人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它呈现了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意象,以及对永恒和寒冷景色的热爱。诗中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而人类则代表着短暂和脆弱。通过与松树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长寿的愿望。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启发。
所惧子不孝,何愁父失慈。涕流分出日,天定感还时。
匹马泛冰泽,海阔难经过,玉浪来溟溟,云涛起峨峨。投泷若投岸,避冻如避涡。蹄脆复参差,覆舟在中河。碎身须臾间,不殊葬鼋鼋。飘逢白日东,涉险奈远何。屯云犹沧溟,何时纵阳和。畏途正渺渺,浩然商声歌。
汝父年来实鲜欢,牵衣故作别离难。此行不是长安客,莫向浮云直北看。
一虎弭耳行,一虎立而顾。猛鸷乃天资,亦尔相媚妩。媚妩尚眈眈,况复逢其怒。吾闻宣城包,今古称独步。投老笔愈精,利牙爪可怖。方其欲画时,闭户张绢素。磨墨备丹彩,饮酒至斗许。解衣恣盘薄,手足平地踞。顾眄或腾拿,窥之真是虎。捉笔一挥成,神全威不露。此其真是欤,为我
荏苒岁云暮,雪霜天正寒。取程毋太急,御下放教宽。朝夕去家远,关山行路难。边头办功业,恐不在儒冠。
善出於人元即性,在人在我本无殊。常人未免为私累,上圣之心道与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