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檐密密又疏疏,声到蒲团醉梦苏。
恰似秋眠天竺寺,东轩窗外听跳珠。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夜坐听雨》
四檐密密又疏疏,
声到蒲团醉梦苏。
恰似秋眠天竺寺,
东轩窗外听跳珠。
中文译文:
四檐的瓦片密密地又稀疏,
雨声穿过蒲团让我陶醉入梦。
宛如秋天在天竺寺沉睡,
我坐在东轩窗外聆听雨点跳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人范成大创作的,通过描绘夜晚坐在窗边听雨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
诗的开头写到四檐的瓦片排列得密密麻麻,但也有一些疏漏的地方。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朴素而有趣的感觉,同时也为后面的情景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描述了雨声传入他坐着的蒲团中,使他仿佛陶醉其中,进入了梦乡。这里的蒲团可以视为一种舒适的坐具,通过雨声的渗透,诗人仿佛进入了一种超脱尘俗的状态,体验到了雨水带来的宁静和安逸。
下半首诗以对比的方式来描写诗人的心境。他说自己听雨的感觉恰似秋天在天竺寺中的沉睡。天竺寺是一个古老的佛教寺庙,秋天的沉睡意味着宁静、静谧的氛围。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展示了自己在雨夜中的宁静心境。
最后两句诗写到诗人坐在东轩窗前,聆听雨点的声音。雨点的跳动声仿佛在窗外跳跃,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雨声、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沉浸在大自然中的宁静与喜悦。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场景,通过对雨声和窗外景象的描写,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喜悦。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安宁。
南枝斜插古军持,瘦影参差落砚池。莫道人家窗户暖,等閒忘却陇头时。
老子诗中那有画,阿师画里自兼诗。我非今世王摩诘,子岂前身李伯诗。烟月正临青嶂落,滩声惟许白鸥知。可怜半幅鹅溪绢,写此寒江一段奇。
蓬莱高阁凌浮云,天上图书奎壁明。荣河温洛龟龙呈,鲁壁汲冢科半行。森罗万目分纬经,大官供烹集群英。鲁鱼亥豕校雠精,垂签甲乙刻坚珉。怀素无量元崇名,唐兴百年人文成。大盗一炬甚秦坑,碑落人间如碎星,埋没草莽荆棘平。刊刻欲传千万龄,毁灭今与粪壤并。牧童敲击看火生,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曲阑凭遍思偏长。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误他双燕未归梁。
相见湖山记昔年,吟肩坐耸听寒猿。只今面目何曾改,刚被人呼作状元。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