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忆滁州幽谷》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作者介绍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忆滁州幽谷》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滁州南部的幽谷景色,表达了岁月更迭、自然变化和人事易逝的主题。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滁南幽谷抱千峰,
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
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
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
夜泉声在翠微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滁州南部的幽谷为背景,描绘了山谷中千峰环抱、山花盛开的景象。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当时他们辛勤地种植花草,而如今这些花朵在春风中自由地开放和凋零。诗人观察到主人并没有察觉到岁月的流逝,不为自己的衰老而悲伤,而野老却能够理解并与他交谈。最后,诗人希望有人能够与他一起弹琴,共同描绘夜晚泉水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幽谷中回荡。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事变迁,表达了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的主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反思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中的幽谷、山花和泉水等自然元素,与人的生命和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富有哲理和意境的画面。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 《幽居初夏》

    梅坞青黄子,草陂红紫花。双鹅朝戏浦,群鸭暮还家。赤脚挑残笋,苍头摘晚茶。出门逢野老,满意说桑麻。

  • 《过惠崇旧居》

    虽昧平生契,怀贤要可伤。生涯与薪尽,法意共灯长。遗画空观貌,残诗孰补亡。神期通一语,无乃困津梁。

  • 《倅车送海棠》

    瘴雨蛮烟西复东,海棠岭下占春风。清肌本自同梅洁,晕脸应知是酒红。澹著燕脂春未透,半匀胡粉日初烘。此花不与凡花并,桃李休矜造化工。

  • 《和王总干韵》

    碑铭细读识前人,贻后无非旧典刑。宦业传家守清白,儒科继祖播芳馨。絷驹共叹淹场藿,鸣鹿终当歌野芩。千古斯文应不泯,待将辞藻掞天庭。

  • 《邹德久挽词二首》

    万里南来日,惟君意最亲。浑如相识旧,殊异白头新。一别遽千古,九衢空万人。道乡虽有子,不使继清尘。

  • 《登东山》

    老惯人间岁月催,强扶衰病上崔嵬。生为柱国细事尔,死画云台何有哉!熟计提军出青海,未如唤客倒金罍。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