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出北郭,山阿延余晖。
屏营立高原,霜飚吹我衣。
牛羊稍绝迹,聚落灯火稀。
顾我岂无家,废置不得归。
大田已芜没,故丘人亦非。
终当问遗老,何如丁令威。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忆故园》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离开故园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并带有一丝失落之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离乡别井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作者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归乡之路的渴望。首先,诗中提到作者手扶着藜杖走出北郭,北郭是城市的边缘地带,象征着作者离开熟悉的环境。接着,诗中描述了山坡上余晖的延续,这是对离别时分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痛苦。随后,诗人提到屏营立在高原上,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离开家园后的居所,高原上立着屏障,使得作者感到孤独和遗世独立。然后,霜飚吹过作者的衣衫,寒风刺骨,也象征着作者的孤寂与困苦。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描述了乡村的景象。牛羊已经几乎消失不见,聚落中的灯火也变得稀少,这反映出作者离开故园后乡村的冷清与荒凉。诗人表示自己仍然有家,但无法回到那个被废弃的家园。大田已经荒芜一片,故丘上的人也不再是从前的面孔。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与迷茫。
最后两句是作者自问自答,寻求对未来的指引。作者表示将最终去问那些年迈的长者,询问丁令威,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代表着坚定的意志和尊严。通过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坚持信念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离别故园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乡之路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失落和困惑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与自问自答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故园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坚守信念的追求。
猗望舒,望三五。光璇仪,韵金缕。伟健笔,作奇语。谁知音,传乐府。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蜀产班行几,分符又去之。气完吞落日,心定发凉飔。蝇虎攫何壮,蜗牛升更痴。见几能许早,别思渺江蓠。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同居一坞中,只隔水西东。林近书灯露,溪回酒舫通。放凫长合队,移竹每分丛。只恐君征起,难期作两翁。
燕寝凝香不记春,宜休堂下柏轮囷。三吴南渡今多士,四皓东宫此一人。雅不欲书名上上,谩令在岁岁陈陈。玉卮宴罢思黄发,应合从头第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