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濯香残恨未消。
万绪千丝,莲藕芭蕉。
临岐犹自说前时,轻翦乌云解翠翘。
雨意重来风已飘。
南陌行人折柳条。
此间无计可留连,枕上今宵。
马上明朝。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一翦梅》是宋代诗人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百次洗涤,芳香仍然残留。万绪千丝,就像莲藕和芭蕉。离别之际,我仍然自言自语着以前的时光。轻轻剪去乌云,解开翠翘的梅花。雨意再来,风已经飘扬。南陌上的行人折下了柳条。在这里,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让我停留,今夜,我在枕上,明天,我在马上。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离别的不舍之情。梅花被洗了很多次,但仍然带着香气,这象征着作者对梅花的痴迷和执着。梅花的枝条纷纷扬扬,像莲藕和芭蕉一样细腻而柔软。离别之际,作者回忆起以前的时光,对往事产生了思念之情。他希望能够剪去心头的乌云,解开梅花的翠翘,消除离别的痛苦。然而,雨意再次来临,风已经飘扬,行人折下了柳条,这象征着离别的不可避免。作者无法停留在这里,只能在枕上思念这个夜晚,在马上迎接明天的到来。
这首诗词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使人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对过去的留恋。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明天的希望。这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和深情的意境,展示了李石独特的诗歌才华。
性有耽山且画看,阴晴朝暮若能殚。天公似病诗才窄,乞与西来眼界宽。
近时洛社名真率,箪食壶浆取次游。试问西来老朝散,可能同志便相收。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尽日山行意未销,皈来再与坐溪桥。山童抛石落溪水,唤作鱼儿波面跳。
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宝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狙虽巧过人,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