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忆李白》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当年在宫殿中写下了赋诗,怎能相信生活在人间的时光会过得这么匆匆。明亮的月光仍然洒入江水中,青山依然葬着李白的遗骨,散发着芬芳。我不再寻找山头上的美食陪伴,却趁着汨罗江上的狂风尽情畅游。我决心要骑着巨鲸回到我的故乡,从而再次来到濯足戏水的沧浪之地。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念和敬佩之情。辛弃疾将李白视为文学上的偶像和楷模,他惋惜地表示,尽管时光荏苒,但李白的诗篇依然充满活力和美感,就像明亮的月光照亮江水一样,李白的诗歌仍然在人们心中闪耀。辛弃疾借用李白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奔放、豪迈不羁的人生态度的向往,他希望能像李白一样,不受拘束地追逐梦想,自由自在地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对李白的怀念之情开篇,通过描述李白诗篇的永恒之美,表达了辛弃疾对李白的景仰和敬意。诗中的明月、江水和青山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呈现出辛弃疾内心深处的情感。明月象征李白的诗歌光辉,入江水中则映照出李白的诗篇永存不朽。青山埋骨的描写则表达了李白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并在后世传颂不衰。
诗中的饭颗山头伴和汨罗江上狂,是辛弃疾对自己人生追求的表达。他不再寻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豪情壮志,他要像李白一样,在汨罗江上尽情畅游,放飞自我。最后,他表达了自己要骑着巨鲸回到故乡的决心,这里的巨鲸象征着辛弃疾的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到故乡并再次畅游在沧浪之地。
整首诗以辛弃疾对李白的赞颂和自身追求自由的心境为主线,通过表达对李白的景仰和自己的向往,展示了辛弃疾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自由、豪情壮志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展示了他对李白的深刻敬仰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自由奔放的诗人形象,以及对李白所代表的豪迈不羁的诗歌精神的向往。
我非皇甫谧,门人如挚虞。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欲令海外士,观经似鸿都。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喻。老马不耐放,长鸣思服舆。故知根尘在,未免病药俱。念君千里足,历块犹踟蹰。好学真伯业,比肩可相如。此书久已熟,救我今荒芜。顾惭桑榆迫,久厌诗书娱。奏赋病未能,草玄
未飞三日雪,却报一枝春。
我非尘中人,素心在尘外。深谷行人稀,幽赏与心会。原畴苎苗肥,岭坞杉木大。女绩男斧斤,生理于此赖。稻畦无凶年,山泉百道溉。水满时自舂,奇哉涧边碓。惜我乏寸土,把茅不容盖。老矣徒空谈,惘惘发深慨。
击石火里穿辽天鼻孔,妙转机前打凤罗龙。正法眼,瞎驴边。灭却被沙盆,扶临济正宗。门庭峭峻,孰敢当锋,铁壁银山一线通。
雷在地中复,山下出泉蒙。枢机合发,时惟君子为能通。初九潜龙勿用,上九亢龙有悔,溟滓萃黄宫。大畜有攸利,善继养元雄。剥鸿蒙,求鼎实。作参同。有孚盈缶,油然道济沛其丰。酬酢噬金遁*,鲋瓮包承敝漏,退食总由公。纳约自户牖,其道永无穷。
春花苦无阴,况与花俱秀。好在月明中,仰攀仍落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