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相持地,江山真险固。
昔闻焚夷陵,今兹但遗堵。
山远欲连天,江宽疑浸树。
左顾渚宫涂,右眺襄阳路。
野迥无居人,荒村但豺虎。
依依念乡井,怆怆悲坟墓。
月淡江风寒,云深楚山暮。
伫立小踟蹰,苍苍归鸟去。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夷陵》是宋代张嵲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绘了吴蜀相持之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夷陵古城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吴蜀相持地,
江山真险固。
昔闻焚夷陵,
今兹但遗堵。
山远欲连天,
江宽疑浸树。
左顾渚宫涂,
右眺襄阳路。
野迥无居人,
荒村但豺虎。
依依念乡井,
怆怆悲坟墓。
月淡江风寒,
云深楚山暮。
伫立小踟蹰,
苍苍归鸟去。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吴蜀相持之地的景色,展示了自然山川的壮丽和江水的宽广。夷陵古城被焚烧后只剩下一些废墟,山峦遥远似乎要连上天空,江面的宽阔让人产生错觉仿佛要淹没树木。左顾望去是渚宫和涂地,右眺则是襄阳的道路。野地荒芜,没有居民,只有豺虎游荡。诗人怀念家乡的井邑,对荒凉的村庄和坟墓感到悲伤。月色淡淡,江风寒冷,云雾笼罩着楚山,日暮时分景色更加深沉。诗人站立在这里,略有犹豫,苍茫的天地中归鸟已经飞去。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刻画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夷陵古城的废墟、山川江水的壮丽以及荒凉的乡村,都映衬出诗人对故土乡情的思念和对光阴流逝的无奈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过去的深深眷恋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带给读者一种淡然凄美的感受。
巍巍天目峰,高大压南纪。崩泉初滥觞,奔放成兹水。分流为苕霅,汇此古城里。滔滔逝不停,脉脉来难止。极目更清寒,漪漪澄遥滓。朝来春雨涨,汹涌蛟龙喜。舟樯纷来往,万斛等一苇。翻翻轻鸥逝,袅袅渔歌起。我欲把钓竿,来问玄真子。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放翁耄齿犹朱颜,一物不留方寸间。已吞八九云梦泽,更著百亿须弥山。
皇图更统,佛运亦新。四海八蛮,咸倾化日,穷岩绝壑,共舞阳春。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苦忆尤参议,投簪养病劳。卑栖人总厌,闲散自能高。厨却胡奴米,门深仲蔚蒿。平生冰雪意,犹足重吾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