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易水》是宋代汪元量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易水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期的忧伤和无奈之情。
诗中首先描绘了易水河畔芦苇丛生,风声萧森,古渡头上,征鞍已经卸下,孤舟沉寂无人。这一景象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岁月的沧桑,战马已经停歇,士兵已经离去,孤舟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烟雾笼罩着古老的树木,猿猴在黑夜中啼叫,明亮的月光照在平坦的沙滩上,雁群呼啸着迎接秋天的到来。这一景象中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关注和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也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变迁。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写了远处传来的砧杵声和鼓鼙声。砧杵声象征着家庭分离和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鼓鼙声则代表着战争的动荡和人们的忧愁。这些声音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悲伤,寒光凝不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凝重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整首诗以易水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声音,抒发了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忧伤和对人世间苦难的关怀。诗意深沉,意境凄美,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声音的细腻描摹,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绪和情感。
鬼方生猃狁,时寇卢龙营。帝念霍嫖姚,诏发咸林兵。天星下文阁,简师临我城。三陌观勇夫,五饵谋长缨。雷野大车发,震云灵鼓鸣。太华色莽苍,清渭风交横。胡马悲雨雪,诗人歌旆旌。阏氏为女奴,单于作边氓。神皇麒麟阁,大将不书名。
平生吾子最知心,巴陇飘零岁月侵。万里喜闻身尚健,五更惟有梦相寻。插花意气狂如昨,中酒情怀病至今。共约暮年须强饭,天台庐阜要登临。
经界废已久,王者无尺土。强力喜饕吞,含血不肯吐。孱弱困道傍,性命轻毫缕。为政须务本,析薪何匪斧。
寿夭虽云命,荣枯亦大偏。不知雷氏剑,何处更冲天。
小桥枕沧湾,一水绕清激。横来莫知源,委去无寻迹。戏鱼时度浅,好鸟忽鸣寂。堂坳隐空谾,竹树閟寒碧。朝霏兴朱栱,倒影汎瑶席。仰窥一迳上,始觉藏深僻。尚忆客中行,盘峤倦登陟。峰回路忽下,溪馆曾休息。高低相掩遇,景趣无终极。朅来坐忘疲,欲去或穷夕。安得青霞人,共此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