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健有力入云耕,耕云不怕山重重。
岁时伏腊追社集,照水自爱双颊红。
三十余年废田舍,芋魁豆饭忘乃翁。
誓归复讲旧生计,无谓我不如老农。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一晓发射洪循江而行书二诗州堆馆》是宋代李新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晨,我乘船驶向洪循江,行至州堆馆时作此诗。年少时我身强体健,能够耕种高山云端,不惧山重水复的困难。每逢岁时和农忙时节,我都积极参与社会集会,让自己的双颊因劳作而红润。虽然我曾经放弃农田舍宅,但是我从不忘记种植芋头和豆饭这样的乡村食物。我发誓要重新回归老农的生活方式,继续从事我熟悉的农业劳作,因为我深知这样的生活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意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观和农田劳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生活的向往和珍视。诗人李新通过描述自己年少时的健壮和勤劳,表达了对农田劳作的热爱和毫不畏惧的精神。他积极参与社会集会,体现了他对农村社区的重视和融入的愿望。诗中的双颊红意味着他的劳作带来了健康和自豪感。
诗人在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农业劳作的执着。他放弃了城市的生活,但从未忘记自己的农田根基。他发誓要重新回到农田,继续从事农业劳作,认为这样的生活比其他方式更有意义。这表明了诗人对农业劳作的珍视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农田劳作的情感和对农业生活的赞美,同时表达了他想要回归农田的决心。通过描绘诗人的热情和对农业生活的理解,这首诗词呼应了宋代文人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对农田的向往。
尘埃面目半生勤,去住浑如出岫云。腹馁谩挥求米帖,囊空徙诵送穷文。诗书满架何堪煮,徐黍盈畴政乐闻。欲办烟蓑并雨笠,原随田叟学耕耘。
先生早贵当天升,文章尔雅传六经。腹包万卷书纵横,玉堂草制群公惊。绣鞯绿发趋承明,意气已向沙堤行。出入四纪更宠荣,声华摩空郁峥嵘。坐啸十郡历九卿,视公进退为重轻。圣神天子开延英,丞辖政地思仪型。中开香火祠殊庭,石林高卧忧苍生。五载筦钥司陪京,貔貅百万环屯营。
闹中静悄悄,静中闹浩浩。侧耳听不闻,举步行不到。没譊讹,勿寻讨。鸦作鸦鸣,鹊作鹊噪。
白日流上天,牛虱无遁形。万目尽为用,而不骇日明。穴鼠夜值萤,嗾嗾相聚惊。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已矣不自识,乃此萤爝矜。鲕虾陷井坎,莫与江海争。笼禽不失飞,讵识云汉冥。咄哉浮薄儿,勉为高大营。
闲步南园烟雨晴,遥闻丝竹出墙声。欲抛丹笔三川去,先教清商一部成。花木手栽偏有兴,歌词自作别生情。多才遇景皆能咏,当日人传满凤城。
夜雨清无寐,秋虫响易哀。庭除纷叶下,树杪自风回。戎马连城发,乡书隔岁裁。路难归未得,颇觉壮心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