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一善已为忧,何况夫君百行修。
曩日慈闱贪眷恋,多年官路不追求。
官才少列辜清德,职异上庠尊白头。
洛社逾时阻相见,许多欢意却还休。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依韵和王安之判监少卿》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人行一善已为忧,
何况夫君百行修。
曩日慈闱贪眷恋,
多年官路不追求。
官才少列辜清德,
职异上庠尊白头。
洛社逾时阻相见,
许多欢意却还休。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对友人王安之的忧心忡忡之情。诗中表达了邵雍对于王安之行善的担忧,认为即使一个人行了一件善事已经令人担忧,更何况像王安之这样行善无数。诗人回忆起王安之曾经在朝廷中受宠爱,但多年来他没有追求官位,没有追求个人的功名地位。尽管王安之的才能超群,但他并没有追逐权势,反而宁愿在学府中从事教育工作,最终白发苍苍。洛社指的是洛阳社交场合,时间的流逝使得作者和王安之难以再次相见,许多美好的意愿只能作罢。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王安之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诗中通过对王安之官场生涯的描述,展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品德和追求。作者认为王安之的行善之举已经令人忧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行善者往往会成为权贵眼中的眼中钉。诗中强调了王安之不追求官位和功名地位的选择,表达了对权势和虚荣的批判。最后,作者使用了洛社逾时的意象,表达了与王安之相见的困难和遗憾,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无常。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王安之的赞美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权势虚荣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江天物态两凭陵,借与悬岸倚瘦藤。又作吴中十年梦,胥山绝顶望西兴。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白云在空山,丹光照崖水。仙人迹如埽,客至泉辄喜。世路多不平,个中太清生。政以静自怡,亦与凡将迎。风波处处息,坎离人人有。要使到此踪,尽作蓬瀛友。
天地为炉烹不破,不通风处却通风。自从透得归来后,方见一重还一重。
东湖水深蟠老龙,晨昏出没无定踪。开口合口喷香雾,举足下足生阴风。而今改宅云居去,威风万窍声号怒。谓言不是抉珠人,未应轻踏瓯峰路。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