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战不能损,檀氏所以亡。
吾愧与敌槐,将何固封疆。
及此閒暇时,相与积乃仓。
不须更他骛,富国兵自强。
裘万顷(?——~一二一九),字元量,号竹斋,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明嘉靖《江西通志·人物志》)。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授乐平簿(《慈湖年谱》卷一)。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除吏部架阁。七年,迁大理寺司直,寻出爲江西抚干,秩满退隠西山。十二年再入江西幕,未及一月卒于官所。有《竹斋诗集》三卷,至明代始有刊本。事见本集附录宋杨简《大理司直裘竹斋墓志铭》、吴潜《乞裘竹斋幸元龙遗泽表》。 裘万顷诗,以宜秋馆刊裘氏裔孙裘镜秋手校之《宋人集·甲编》三卷、附录一卷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断句一联附于卷末。
《螘运》是宋代诗人裘万顷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战败的将领内心的愧疚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诗中螘运指的是不幸的命运,将领自感无法在战场上立功,导致国家陷入危机。檀氏是指春秋时期的檀国,它的灭亡象征着国家衰败的悲剧。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自战不能损,檀氏所以亡。
吾愧与敌槐,将何固封疆。
及此閒暇时,相与积乃仓。
不须更他骛,富国兵自强。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将领对自己无法在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愧疚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兴衰的深思。诗人通过提及檀氏的灭亡,暗示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内外交困而导致的。将领自问自己与敌人相比,自己能为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如何保卫国家的疆土。在闲暇之余,将领与同僚们相聚,共同商讨国家的发展和积累力量。诗人最后表示,无需再奔波劳碌,国家的富强和军队的强大将自然而然地实现。
赏析:
《螘运》以简练的词句表达了将领的内心矛盾和自责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自省,诗人揭示了国家衰败的原因,并提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诗人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将领与同僚们的讨论,突显了合作与团结的力量。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名擅章台第一家,忍将憔悴送年华。容销已失如眉叶,才尽难回比雪花。才见高楼堪系马,俄同寒树与栖鸦。荣枯只是寻常事,忽漫逢时莫自夸。何处相逢最有情,平康曲转大堤横。回眸不忍枝头望,携手真愁树底行。近泪几丝浑欲断,牵情千缕苦相萦。自经委谢无穷忆,应悔风花忒煞轻。
凭高望不极,望断动愁情。落日凄凉处,西风点染成。丹枫明野驿,白水浸江城。马上人回首,戎戎黯客程。
一笑灵龟尾曳涂,扁舟聊复寄菰蒲。潮生潮落帆来去,云卷云舒山有无。风定若教胥怒息,月明空忆蠡游孤。渔翁不识人间事,白发青蓑酒满壶。
诗客少微家,世有斗南人杰。一段素襟清韵,似玉壶冰雪。怀中卿相饱经纶,况是好时节。我有太平歌颂,待形容贤业。
深堂杰阁松风鸣,黄梅已过双溪晴。不知城高乃有此,六月表里冰壶清。我来蒙师炷香鼎,旋汲溪泉为煎茗。明朝又送不托材,大慰枯肠怯龙饼。
麻姑一女子,处处有仙坛。地古留遗嘛,君今住此山。流泉清涧底,落日乱峰间。闻有蔡经者,时时得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