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南游武昌口之山川,赤壁吊古齐安边。
又尝北抵鹤唳风声地,八公山前望淝水。
谁令舣舟牛渚矶,楼船蔽江忆当时。
周郎未战曹瞒走,谢安一笑苻坚危。
黄云如屯夜月白,箭痕刀痕满枯骨。
健儿饭饱饮马来,意气犹雄歌尚烈。
只今采石还戍兵,诸将奄奄泉下人。
饭囊盛饭酒瓮酒,位去三衙称好手。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舣舟采石》是宋代刘过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曾南游武昌口的山川,
在赤壁向古齐安边哀悼。
又曾北行至鹤唳风声之地,
在八公山前眺望淝水。
是谁让舣舟停泊在牛渚矶,
楼船遮蔽江面,让我回忆当年的景象。
周郎未曾与曹瞒交战,就已逃离,
谢安却一笑置苻坚于危难之中。
黄云如同屯聚的夜晚,月色苍白,
箭痕刀痕覆盖着枯骨。
勇士们吃饱了饭,驱马而来,
意气仍然雄壮,歌声依然激昂。
如今,采石之人仍在戍守,
众将倒下泉下,身陷黄泉之下。
饭囊中装满了饭食,酒瓮里盛满了美酒,
他们的位置已成为三衙的佳话。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历史典故和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南北征战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和战争英勇壮丽的赞美和回忆。诗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周瑜、曹操、谢安和苻坚,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诗人通过描绘南行和北行的景象,展示了壮丽的山川和伟大的历史事件。赤壁和淝水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周郎与曹瞒、谢安与苻坚的对决都体现了英雄们的智勇和胆识。诗中描述的黄云、箭痕和刀痕等意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们的牺牲。
诗词最后表达了对采石的工人和战士们的敬意。他们虽然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英勇的气概。诗人通过描述他们吃饱喝足、依然雄壮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称赞和敬佩。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历史背景和英雄事迹,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英雄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战争残酷和人民生活困苦的深深忧虑。这首诗词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刘过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门客家臣义莫俦,漆身吞炭不能休。中行智伯思何异,国士终期国士酬。
但把凡身小品论,不须榻頞问星辰。女郎恋别泪如雨,遑托金针度与人。
异端岂必皆邪说,执一之偏或过中。隘与恭如失正,到头流弊亦皆同。
晚妆灯火炤楼新,重奏妍词唱未匀。遮莫帘空扉已阖,隔墙犹有听歌人。
春风鼓大江,孰能度广狭。似觉海东涛,顷刻上三硖。兹辰当改火,每岁已衣裌。岂意九派天,故絮未可匣。北顾马当矶,西睨鸿宿夹。雪浪欲沃城,无复一凫鸭。钉缆虞岸裂,阁舫惧崖压。天吴政尔骄,水伯讵敢狎。津亭叹逝翁,衰鬓侧乌幍。既昧升天行,亦缺缩地法。故畴身麦交,田事
夜色昏昏带远烟,谁家灯火待归船。小迟月上风须息,且伴白鸥今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