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何日返林坰,梦想西山几草亭。
丛菊暂为三径别,垂杨又见两番青。
宦游知己云中月,市道交情水上萍。
多事不烦渔父问,铺糟久矣忘偏醒。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因次郊行韵眷然怀归》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情感。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杖藜何日返林坰,
拄着拐杖,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乡间的林坰,
诗人以杖藜为象征,表达了他漂泊在外的心情,渴望回到故乡。
梦想西山几草亭。
遥望西山,那座草亭几番梦寐以求,
西山作为诗人心中向往的地方,草亭则象征着安乐和宁静,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向往。
丛菊暂为三径别,
花丛中的菊花暂时与我离别,
诗人在外漂泊,与故乡的花丛相隔,感叹离别之苦。
垂杨又见两番青。
垂柳两次见春青,
诗人在外经历了两个春天,垂柳代表着季节的更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宦游知己云中月,
在宦游过程中能结交知己,如同云中的明月,
诗人在外游历时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如同天空中的明月一样珍贵。
市道交情水上萍。
市井中的交情如水上漂浮的浮萍,
诗人在外的生活中,与市井中的人们建立起一种平凡而真挚的交情。
多事不烦渔父问,
不愿多事烦扰渔父询问,
诗人在外漂泊,不愿给渔父带来麻烦,表达了他的淡泊和自省。
铺糟久矣忘偏醒。
铺设发酵的酒糟已经很久,忘却了偏醒,
诗人在外久居,失去了对家乡的清晰记忆,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这首诗词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以及对自然和人情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整首诗抒发了一种离乡背井的苦闷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和人情世故的思考。
放棹沧浪,落霞残照,聊倚岸回山转。乘雁双凫,断芦漂苇,身在画图秋晚。雨送滩声,风摇烛影,深夜尚披吟卷。算离情、何必天涯,咫尺路遥人远。空自笑、洛下书生,襄阳耆旧,梦底几时曾见。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雪霁琼楼,春生瑶席,容我故山高宴。待鸡鸣、日出
去住知何处,空将一剑行。杀人虽取次,为事爱公平。戟立嗔髭鬓,星流忿眼睛。晓来湘市说,拂曙别辽城。
溪光不动柳风轻,玉帐森沈拥万兵。鸥入烟中闲自舞,鱼翻波面喜相迎。楼船下视晴天碧,鼓吹前驱远陌清。桃李归时应盛发,薰然和气满春城。
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昳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