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捉杖出烟萝,行丐身心遽许多。
针鼻细中投玉线,机头密处度金梭。
应缘片片云成雨,分照团团月在波。
底意周旋便回首,旧巢寒卧雪林柯。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应禅人开田求颂》
译文:
飘飘捉杖出烟萝,
行丐身心遽许多。
针鼻细中投玉线,
机头密处度金梭。
应缘片片云成雨,
分照团团月在波。
底意周旋便回首,
旧巢寒卧雪林柯。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叫应禅人的僧人开垦土地,并祈求丰收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应禅人的奋发求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精巧的修辞,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想象力。首句以“飘飘捉杖”来描绘应禅人离开庙宇,投身田园的情景,烟萝的出现,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朴素自然。接着,诗句揭示了应禅人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身姿,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身心的变化,展示了他的决心和毅力。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用“针鼻”、“玉线”、“机头”、“金梭”等词语来描绘应禅人精细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他的技艺和对农耕工具的熟练运用。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应禅人对于农耕的热爱和专注。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云雨和月光的美景,通过“应缘片片云成雨”、“分照团团月在波”的表达方式,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这些景象与应禅人的劳作形成了对比,凸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两句以“底意周旋便回首”开头,表明应禅人在劳作之余回首过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最后一句以“旧巢寒卧雪林柯”来描述应禅人旧日的寒苦生活,与现在的劳作相对照,突出了他的奋发向前的精神。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应禅人的开垦田地的过程,展示了他的坚韧和奋发向前的精神,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给人以深思。
雨前无物撩眼界,雨里道边出奇怪。数茎枯菌破土膏,即时便与人般高。撒开圆顶丈来大,一菌可藏人一个。黑如点漆黄如金,第一不怕骤雨淋。得雨声如打荷叶,脚如紫玉排粉节。行人一个掇一枚,无雨即阖有雨开。与风最巧能向背,忘却头上天倚盖。此菌破来还可补,只不堪餐不堪煮。
汉家七叶钟阳九,澒洞风埃昏九有。 南国潢池正弄兵,北沽门户仍飞牡。 仓皇万乘向金微,一去宫车不复归。 提挈嗣皇绥旧服,万几从此出宫闱。 东朝渊塞曾无匹,西宫才略称第一。 恩泽何曾逮外家,咨谋往往闻温室。 亲王辅政最称贤,诸将专征捷奏先。 迅归欃抢回日月,八方重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抬镜仍嫌重,更衣又怕寒。宵分未归帐,半睡待郎看。
绕堤莎草绿纤纤,老里吟情觉未厌。应是踏青天气近,柳条多插野人檐。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