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韩琦(一○○八~一○七五),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不久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歷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宝元初西夏事起,爲陜西安抚使,久在兵间,功绩卓着,与范仲淹并称“韩范”。庆历三年(一○四三)爲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杜衍共主持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出知扬州,徙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嘉祐元年(一○五六)爲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即位,仍爲相,封魏国公。神宗立,琦坚辞相位,出判相州,建昼锦堂。不久再次经略陜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復请归相州。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徙判大名府,充安抚使。后因反对青苗法,与王安石不合,熙宁六年还判相州。八年卒,年六十八,謚忠献。有《安阳集》五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八宋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韩琦诗二十一卷,以明正德九年安阳张士隆河东行臺刻《安阳集》爲底本,校以明安成尹仁校本(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又从《吴礼部诗话》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迎春》是宋代文学家韩琦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以及百花齐放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欢迎和赞美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覆阑纤弱绿条长,
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
百花千卉共芬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期待之情。
首句“覆阑纤弱绿条长”,描述了嫩绿的柳枝覆盖在栏杆上,形态纤细、茁壮生长。这里的绿色代表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第二句“带雪冲寒折嫩黄”,表现了春天初至时的寒冷和残雪的存在。诗中的“折嫩黄”描绘了嫩黄色的花朵被雪压折,显示了寒冷的气候对花朵的影响。这种对比营造了春天初现时的清寒感。
第三句“迎得春来非自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追求。作者认为单靠自己的欢迎是不够的,需要积极地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
最后一句“百花千卉共芬芳”,描述了春天百花齐放的美丽景象。这里的“百花千卉”代表着各种各样的花朵,而“共芬芳”则强调了花朵们一起散发出的芳香气息。整个景象呈现出生机勃勃、花香四溢的春天景象。
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以及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增添了对春天初至时的寒冷感的描绘,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北斗挂楼北,晓柄正指东。乃知今夕昏,移以招西风。南州霜未降,九月已过中。候虫既无声,天犹迟过鸿。一岁事垂了,吾生将无同。春草百种死,夏木千林空。依依墙壁间,独剩残菊丛。日出万马动,谁其知此翁。
一夜相思笑玉川。
怨暑时云谢,愆阳泽暂偏。鼎陈从祀日,钥动问刑年。绛服龙雩寝,玄冠马使旋。作霖期傅说,为旱听周宣。河岳阴符启,星辰暗檄传。浮凉吹景气,飞动洒空烟。飒飒将秋近,沉沉与暝连。分湍泾水石,合颖雍州田。德施超三五,文雄赋十千。及斯何以乐,明主敬人天。
荒芜行尽处,幽亭聊暂止。带雨策孤筇,登高从此始。
门外春风吹倒人,过门宁惜滞车轮。君能劝我杯中物,我亦挥君壁上尘。
选诗非选官,论诗非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