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牙须甲角争光鋩,腥风怪雨洒幽荒。
珊瑚玲珑巧缀装,珠宫贝阙烂煌煌。
泥居壳屋细莫详,红螺行沙夜生光。
负材自累遭刳肠,匹夫怀璧古所伤。
浓沙剥蚀隐文章,磨以玉粉缘金黄,清◇旨酒列华堂。
陇鸟回头思故乡,美人清歌蛾眉扬,一酹凛冽回春阳。
物虽微远用则彰,一螺千金价谁量,岂若泥下追含浆。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鹦鹉螺》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大啊,茫茫沧海,天地间珍宝无数,都蕴藏其中。牙齿、胡须、甲壳、角,争相闪耀光芒,阵阵腥风和怪雨洒落在幽荒之地。珊瑚玲珑巧妙地点缀装饰,珍珠宫殿和贝壳阙楼闪耀辉煌。泥居壳屋,细节难以详尽,红色的螺壳在沙滩上行走时,夜晚会发出光芒。负着这些材料自身的重负,却遭受了剖肠之痛,就像一个平凡的人怀揣着珍宝一样,受到了古人的伤害。浓密的沙子侵蚀了隐藏的文章,但经过磨砺,它们变得如玉粉一般光滑,金黄一般闪耀。清澈的美酒摆放在华堂上,散发着芬芳的香气。陇鸟回头思念故乡,美人清唱,蛾眉高扬,一杯酒的冷凛回春阳。物品虽然微小,但用途明显,一只螺壳价值千金,谁能衡量?难道比不上泥土中的含浆?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鹦鹉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鹦鹉螺的美丽和珍贵与人生的辛酸和价值进行对比。作者通过描述鹦鹉螺的外貌和特点,抒发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并借此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诗中也融入了对美人、美酒和故乡的描绘,增添了情感和意境的层次。
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欧阳修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同时,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生的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之情。
景清佳。正倦客,凝秋思。浩无涯。递十里香芬馥,桂初华。向碧叶。露芳葩。为粟粒、鹅儿情淡薄,倩西风染就丹砂。不比黄金雨,灿余霞。送幽梦,到仙家。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儿童嬉戏杏花堤。春归不解悲。重来草露湿人衣。无花空绕枝。曾学道,久忘机。一尊甘若饴。平生鱼鸟与同归。临风心自知。
算吟千万首,方得两三联。
圆如珠,赤如丹,倘能擘破分喫了,争不惭愧洞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