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应南阳气,犹迟代邸来。
范鎔归独化,纲理付群付。
禹会方无外,虞巡遂不回。
空惊柏城仗,很小鼓送余哀。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英宗皇帝词二首》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诗词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已应南阳气,犹迟代邸来。
范鎔归独化,纲理付群付。
禹会方无外,虞巡遂不回。
空惊柏城仗,很小鼓送余哀。
诗意:
这首诗词以英宗皇帝(赵曙)的视角,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朝代更迭的思考和感叹。诗中运用了一些象征和隐喻,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抒发了皇帝对时代的追问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赏析:
首句"已应南阳气,犹迟代邸来",表达了皇帝对南阳的呼应,意味着他已经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气息,但他的到来仍然稍显迟缓。南阳是汉代著名的地方,这里代表了兴盛繁荣的时代。
接下来的两句"范鎔归独化,纲理付群付",描述了范鎔的归隐和独特的境遇,暗示着正直之士的孤独与无奈。"纲理"指的是国家的法度和治理原则,"付群付"则暗示着这些责任和使命被交付给了更多的人。
下一句"禹会方无外,虞巡遂不回",以禹和虞为典故,表达了对古代传说中君主贤德和治国能力的怀念。禹和虞都是传说中的圣君,禹治水有功,虞舜巡游四方,但现在的皇帝无法达到他们的境界。
最后两句"空惊柏城仗,很小鼓送余哀",描绘了柏城仗(一种军事行列)的孤寂和凄凉,象征着朝代的衰败和皇帝的孤独。"很小鼓"则是对壮士之死的哀悼之声。
整首诗以皇帝的视角,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隐喻,抒发了对时代兴衰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感叹。曾巩运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古代贤君的向往和对朝代衰落的忧虑,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沈沈百尺馀,功就岂斯须。汲早僧出定,凿新虫自无。藏源重嶂底,澄翳大空隅。此地如经劫,凉潭会共枯。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历阳南望极,岸远石城危。去梦惊潮断,行吟见雁随。淮帆向风阔,楚木落秋迟。到日应间卧,公心帝自知。
造化雕镌巧,真成一洞天。曾将修蟒逐,却许蛰龙眠。石现金刚足,泉流仙客田。炷香吾道者,色体尚依然。
公子风流更可人,仙家问讯柳湖春。烦公瓮下一杯水,洗我胸中百斛尘。
均为横目民,贤否天壤异。苟怀长者心,必徇君子义。道途分两岐,书木立标识。行人免颠迷,岂不亦一惠。大泽陷项王,亡楚固天意。奈何效田父,动以绐为智。军旅比骚动,所至迟迁避。有屋空无人,有人门亦闭。隔篱缪云云,前有佳店肆。荒榛狼虎间,日暮竟无诣。嘻其孰使然,险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