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问俞跗术,秦亡世少传。
玉书缠命子,金鼎已成仙。
华渚星犹烂,昭陵柏未圆,空余罪已诏,不似禹汤年。
王珪(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侍读学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九我,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卒于位。謚文恭。珪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显。有集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武英殿聚珍版印时,删编爲四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八叶清臣撰《王文恭珪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王珪诗,以武英殿聚珍版《华阳集》(其中诗六卷)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另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英宗皇帝挽词五首》是宋代王珪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对这组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欲问俞跗术,
秦亡世少传。
玉书缠命子,
金鼎已成仙。
华渚星犹烂,
昭陵柏未圆,
空余罪已诏,
不似禹汤年。
诗意和赏析:
这组诗词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悼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和王珪对历史的思考。
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一种追问和思索的情绪。"欲问俞跗术,秦亡世少传"。"俞跗术"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医师俞跗,他的医术高明却未能传承,与之相对照的是秦朝的衰亡,以及此后医术世代相传的缺失。这里王珪借古喻今,抒发了对时代变迁的疑问和忧虑。
接下来的两句"玉书缠命子,金鼎已成仙",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悼念和赞颂。"玉书"和"金鼎"象征皇权和尊贵,"缠命子"指的是英宗皇帝被囚禁和剥夺自由的命运,"已成仙"意味着英宗皇帝已经去世并升仙。这两句诗揭示了权力的虚妄和皇帝的无奈,同时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华渚星犹烂,昭陵柏未圆"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时光流转和人事易变的主题。"华渚星犹烂"指的是美丽的华渚星仍然照耀着,暗示了时间的延续和世事的变迁。"昭陵柏未圆"则意味着皇帝陵墓的草木仍未完全茂盛,暗示了英宗皇帝逝去后国家未能完全恢复和重建。
最后两句"空余罪已诏,不似禹汤年"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辩护和无奈。"空余罪已诏"指的是皇帝的罪行已经被宣判,但王珪认为这些罪行无法与古代的伟大君主禹、汤相提并论。这里王珪通过对过去的回溯和对当下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宗皇帝的独特评价。
总的来说,这组诗词以王珪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展现了对英宗皇帝的哀悼和敬意,同时也借此抒发了对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的思考和忧虑。通过景物的描写和对古代君主的对比,诗词显露出一种对过去伟大时代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选将初年起范阳,和戎晚节误平凉。大功宜受春秋责,盛毁何能日月伤。文士谈兵多谬误,兰台作史漫裁量。折衷自有成书在,公论从知千岁长。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人品如君,人尽道,士林横绝。那更是、关西流庆,三山英杰。欣遇当年神降日,又逢初度阳生月。把八千余岁祝君龄,为君说。君自有,封侯骨。君不是,栖鸾客。况如今东阁,正收人物。坦腹素知王逸少,求贤不必商岩说。便明朝、有诏自天来,君王礼。
渡头风晚叶飞频,君去还吴我入秦。双泪别家犹未断,不堪仍送故乡人。
君子将遥役。遗我双题锦。临当欲去时。复留相思枕。题用常着心。枕以忆同寝。行行日已远。转觉心弥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