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主遗宫有古槐,颓墙古木鸟喈喈。
金舆罢幸荒金屋,玉仗休班废玉阶。
三峡浪舂红日碎,两岸风振黑云霾。
孔明图垒仍登览,野寺残僧拾堕柴。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永安宫》是宋代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蜀国后主刘禅所留下的宫殿永安宫的景象。
这首诗以古槐为开篇,古槐作为永安宫的象征,展示了它的古老和庄严。接着描述了墙体的倾颓和古木上鸟儿鸣叫的声音,这些景象昭示着岁月流转、宫殿的衰败。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金舆停驻、金屋空荒的场景,显示了蜀国的疲弱和衰落。
在下一节中,诗人提到玉仗休班,玉阶废弃,表达了宫殿的冷清和废墟的凄凉。然后,诗人以生动的描写描绘了三峡的浪花撞击红日,两岸的风吹动乌云,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狂烈。
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永安宫中看到了孔明的战略图,以及野寺中仅存的残破僧人在拾柴。这些细节表达了历史的沉淀和宫殿的荒凉,透露出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以古宫殿为背景,通过描绘废墟、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现了岁月更迭、兴衰荣辱的主题。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创造了一种凄凉而壮丽的氛围,寄托了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示了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敬仰和思考。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使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古宫殿景象的细致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永安宫的废墟之中,感受到了岁月更迭和历史的厚重。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也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事如梦的感慨。
总的来说,《永安宫》这首诗词通过对永安宫废墟的描绘,借以抒发对历史兴衰和人事沧桑的思考与感慨。同时,诗人的描写手法生动而细腻,使整首诗词充满了凄凉而壮丽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前瞰琵琶州,后枕思禅寺。
汉衩帷幄有真儒,五百余人辙予卢。三十六宫来往处,子房终得邵尧夫。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闻,时时起泉石。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朝离淮阴市,春水满川平。依依道边人,送我亦有情。千里积雪消,布谷催春耕。人家远不见,柳色烟中明。轻舟鸣桹子,野静遥相应。连网收泼刺,嘉鱼饱南烹。平生晤语欢,促膝联弟兄。相逢古难得,白发老易生。樯乌飞更北,汴柳绿相迎。从今淮山梦,却在凤凰城。
嘉荐芳美,灵莱宴娭。斿车结云,若风马驭。既至而喜,锡我蕃禧。嘉承天贶,曼寿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