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堂得此添春色,金屋从他著丽人。
老佛见之怜且笑,少年休以妄为真。
梵天宝相宜方驾,海岛金沙合效颦。
可是好花多刺手,汉滨游女礼防身。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咏佛见笑》是宋代舒岳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锦堂得此添春色,
金屋从他著丽人。
老佛见之怜且笑,
少年休以妄为真。
梵天宝相宜方驾,
海岛金沙合效颦。
可是好花多刺手,
汉滨游女礼防身。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在锦堂和金屋中,一位美丽的女子引起了众人的注目和赞叹。然而,当一位老佛看到这一切时,他既怜悯又微笑,提醒年轻人不要将外貌和表象误认为是真正的价值。诗中还提到了佛祖、梵天和海岛等象征,以及对美丽的花朵和汉滨游女的警示。
赏析:
《咏佛见笑》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表面美和真正内涵的对比。诗人通过锦堂和金屋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外貌和物质的追求,但同时通过老佛的微笑,传达出对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一种警示。诗中的佛祖和梵天象征着智慧和真理,他们的存在提示人们要超越表面的美丽和诱惑,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海岛金沙的描述则呼应了佛祖和梵天的形象,强调了珍贵和宝贵的价值。最后,诗人通过提到"好花多刺手"和"汉滨游女礼防身",警示人们要警惕美丽的外表背后可能隐藏的危险或欺骗。
整体而言,《咏佛见笑》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外在美的追求和对内在价值的思考。它以佛教的智慧为背景,呼吁人们不要被虚幻的表象所迷惑,要重视内在的真善美,追求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庐陵江浒路穷处,舟子不容仙子渡。岂意一篙落手来,而资双足凌波去。睥睨大海如江然,杯渡佛轻篙渡仙。休负知津惟我是,且从登岸看谁先。杯渡之杯人所怪,大块中含几沙界。或云芥纳须弥山,细视芥焉杯则大。彼细莫细于一芥,一芥要之犹有内。彼大莫大于两块,两块要之犹有外。
我欲之许子有赠,为我为学勿所偏。诚知子心苦爱我,欲我文字无不全。居常见我足吟咏,乃以述作为不然。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我於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苦苦著书岂无意,贫希禄廪尘俗牵。
空有华堂十数重,等闲不复见君容。俄听玉辇声才过,恨却监宫急急封。
身在江湖欲看山,山行还忆弄潺湲。谁知里许双奇绝,碧玉青罗一望间。
去蜀归吴会,真成万里行。穷通竟安在,恩怨两皆平。文字妨求道,杯觞害养生。余年犹有几?买犊事春耕。
龙山僧舍多,亦自少佳处。妙峰正可人,正以深远故。我行困炎歊,肩舆特纡路。穿林入幽洞,木石尤怪古。飒飒清风来,忻然惬胜趣。耆阁有老禅,恨未款语晤。即对石莲池,一诵碧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