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浮云身已老,访道修行恨不早。
曾见商周全盛时,不及唐虞古风好。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咏老》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晁说之。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老年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脚踏浮云身已老,
步履艰难,如踏云彩。
访道修行恨不早,
希望早些寻求修道之路。
曾见商周全盛时,
曾经目睹商周时期的繁荣盛世。
不及唐虞古风好,
但是与唐虞时期的古老风韵相比,不及。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通过描绘老年人的境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年老的感叹之情。诗人用"脚踏浮云"来形容自己的年纪已经很大,步履艰难,如同踏在飘浮的云彩上一样。他后悔没有早些寻求修道之路,希望能够早日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升华。诗人还提到了商周时期的全盛时期,暗示了他曾经见证过辉煌的时代,但与唐虞时期的古老风韵相比,感觉自己所处的时代不如古代那样美好。
这首诗词通过对老年人的思考和对时代的对比,表达了对年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它呈现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修行追求的思考。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杖屦东风欲滥巾,小舟重泊一亭春。醉看梅月无新语,老与溪山作故人。意气不惊双白鬓,功名忍负百年身。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
淑女云亡久,哀丘尚著名。九原谁可作,千载或如生。青骨何时化,荒榛此地平。空馀图谍在,不复启佳城。
难得雪成持,不标风无赖。生来避闹蓝,行不超色界。
满甑熟炊无米饭,半途长接不来人。但持此语诸方去,博得知音一笑新。
扫残竹径随人坐,凿破苔矶到处棋。一水楼台开晓镜,万山花木领先春闱。雪中便有回舟兴,林下岂无烧笋时。莫待东风吹柳絮,眼穿笼鹤绕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