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不豢食,强受组与羁。
低头衡□下,各自东西驰。
秦人任法令,斩艾尊君师。
六合始一家,恩爱已乖离。
一旦山东客,揭竿以为旗。
叫呼骊山徒,天下响应之。
素车拜轵道,谁复为嗟咨。
《咏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刘基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野马不豢食,强受组与羁。
野马不受人驯服,自由奔放;而勉强受制于组织和羁绊。
这两句诗描绘了野马的形象,暗喻人们的本性追求自由和独立,不愿受到束缚和控制。
低头衡□下,各自东西驰。
低下头颅,衡量着利害得失,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疾驰。
这两句诗表现了人们在社会竞争中追逐个人利益,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不再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秦人任法令,斩艾尊君师。
秦人任凭法令,将艾尊君师斩杀。
这两句诗揭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的残酷和专制,法律和权威无情地摧毁了人们的情感和尊严。
六合始一家,恩爱已乖离。
六合之间本应是一个大家庭,但现实中亲情和爱情已经疏离分离。
这两句诗反映了社会分裂和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疏离,强调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一旦山东客,揭竿以为旗。
当山东的客人起义,掀起旗帜。
这两句诗描述了山东地区的起义运动,意味着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叫呼骊山徒,天下响应之。
呼唤着骊山的子民,天下人响应起来。
这两句诗凸显了起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表达了人民对变革的渴望和支持。
素车拜轵道,谁复为嗟咨。
素车向长辈行礼,问道:“哪里还有值得叹息的地方?”
这两句诗展现了尊敬传统和长辈的风俗习惯,但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对于改变现状而苦恼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中所描述的社会动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状态。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广行行实称才华,如节鸾和驭宝车。曾燕琼林天一幄,却吟玉蕊市三家。大篇追补唐诗阕,盛事常流鲁頖夸。别有冰姿延客住,白池腾种白莲花。
一时决讼憩棠阴,底事南人惜到今。德化及人仍及树,止缘当日本根深。
摇摇墙头花,浅深争灼灼。容冶不自持,飘扬成轻薄。只知朝为春风开,不知暮为春风落。人心爱春花喜,看花却嫌花结子。别愁常乱空中絮,年光付与东流水。今朝还是见花开,明日清阴满绿苔。寂寞流莺归去后,忍看落日上高台。
矮屋炎天不可居,高亭爽气亦元无。小风不被蝉餐却,合有些凉到老夫。
风流曼倩碧云仙,惯见儿嬉寿母前。莫讶科名后馀子,要教富贵出长年。鹅黄新酿香浮甕,雁翅横秋影接天。端的姮娥消息近,南坡丹桂已开先。
合处畴能证不疑,吾宗神秀岁寒姿。无书寄便今犹懒,说似应须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