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钩入翠珉,文字本肤浅。
以书不以辞,恃此或行远。
王炎(一一三八~一二一八),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崇阳县主簿。歷绍兴府户曹参军,知临湘县。应辟入张栻江陵帅幕。淳熙十年(一一八三),爲潭州教授,迁通判临江军,并权知军。宁宗庆元初,召爲太学博士,三年(一一九七),迁秘书郎,实录院检讨,着作佐郎。五年,爲军器少监。以事出知饶州,未数月罢,闲居七年。开禧三年(一二○七),起知湖州,任满后引年告退。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一。有《双溪文集》等。《双溪集》各本卷次不一,以《四库全书》据明万历王孟达刻二十七卷本除有少量讳改外,编次文字最爲整饬。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新安文献志》卷六九有传。 王炎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用十梅韵签冯簿》是宋代诗人王炎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深远。
诗词的中文译文:
银钩入翠珉,
文字本肤浅。
以书不以辞,
恃此或行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文字的美妙和独特之处。首句"银钩入翠珉"描绘了文字的笔画在纸上流转的美感,银钩代表书写的笔画,翠珉则象征着纸张的颜色。这种描绘方式使得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流畅和灵动。
接着,诗人用"文字本肤浅"来表达文字的表面意义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文字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它的含义和内涵远不止于此。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文字表达的思考和反思。
接下来的两句"以书不以辞"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字的态度。诗人认为,文字的价值不在于辞章华丽,而在于书写的过程和形式。这是一种强调实际行动和实践的观点,以书写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非仅仅停留在言辞的表面。
最后一句"恃此或行远"表明诗人深信文字的力量和影响力。通过书写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诗人相信自己可以走得更远,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字表达的独特见解和对文字力量的信仰。它强调了文字的美感和深远意义,同时也鼓励人们通过书写和表达来实现自己的追求和进步。
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
吾家舍西多此梅,白玉花缀棠棣枝。冒寒糁糁已蕴玉,自开及谢酒屡持。羁栖临安三换岁,向来一醉知无期。君家此花富冰艳,举觞折赠如云披。欣然拱眎不暇揖,坐想故隐增依依。只今匏系未归去,俗鞅吏纲相驱驰。就公看花仍摘实,信美我语如观颐。只应两庵有归梦,梦到花下奚复疑。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扫除狡狯蓄神机,开顶葫芦不置扉。人物已从垣外见,真形渐向市中微。杯成白鹤冲霄去,剑化双龙破浪归。自此更无毫发累,绿毛绕体欲成衣。
天崩地陷,革我洪图。孰敢争之,维时醇儒。祈复明辟,义在捐躯。猛虎垂涎,遂捋其须。骊龙不睡,乃探其珠。身赴沙漠,名振九区。
刻成片玉白鹭鸶,欲捉纤鳞心自急。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