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曾知置齐鲁,自身却爱受何罗。
六鳌不戴林光瑟,覆辙相寻似火蛾。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咏史上·武帝》是宋代诗人陈普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和遭遇。
诗词的中文译文:
生子曾知置齐鲁,
自身却爱受何罗。
六鳌不戴林光瑟,
覆辙相寻似火蛾。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咏史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即武帝。诗人首先提到武帝的子嗣曾经被任命为齐鲁地区的地方官,表明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能力和影响力。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诗却表达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情境。诗人说武帝本人却喜欢享受奢华的生活,这与他对子嗣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转折体现了武帝个人的欲望与责任之间的矛盾。
接下来的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隐喻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暗示武帝的遭遇。"六鳌"指的是鳌山,它是一座山峰,象征着高处的荣耀和光辉。然而,诗中说六鳌不戴林光瑟,暗示武帝失去了这种光辉与荣耀,可能是因为他的个人行为或政治决策导致了这种颓势。
最后一句诗用"覆辙相寻似火蛾"来形容武帝的处境。"覆辙"指代车辙,暗示着武帝在政治和统治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火蛾"则是一种易受困扰的昆虫,意味着武帝的境况不佳,处于危险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示了武帝的复杂性和遭遇。诗人抓住了武帝个人欲望与责任之间的矛盾,并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手法,将他的遭遇与一系列形象进行暗示,呈现出一幅富有意境和情感的画面。
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羲和趁日沉西海,鬼伯驱人葬北邙。只有且来花下醉,从人笑道老颠狂。
城阙望烟霞,常悲仙路赊。宁知樵子径,得到葛洪家。犬吠松间月,人行洞里花。留诗千岁鹤,送客五云车。访世山空在,观棋日未斜。不知尘俗士,谁解种胡麻。
病思羁怀少豫忻,暮年犹幸友多闻。千枝管秃因稽古,一啜芹甘欲献君。明主何曾轻朴学,后儒大率读今文。藏山俟圣吾侪事,何秘时人好子云。
矮屋两三间,无荣梦自安。好山看不厌,终日坐忘飡。书就松根读,琴来石上弹。浮生闲是宝,何必望为官。
日,游方氏龙山别墅,试效颦为之,俾主人刻之崖石云。胜处可宫,平处可田,泉土尤甘美。深复深,路绝住人稀。有人兮、盘旋于此。送子归。是他隐居求志。是要明主媒当世。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孔颜犹有遗旨。大丈夫之被遇于时。入则坐庙朝出旗麾。列屋名姬,夹道武夫,满前才
初月光满江,断处知急流。沉沉石城夜,漠漠西汉秋。为客寐常晚,临风意难收。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