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建安曹子建,秋实西京张释之。
父事刑颙奴七子,黄初便作万年期。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诗词:《咏史下·曹丕》
译文:
春天的花朵盛开在建安时期的曹子建,
秋季的成果在西京的张释之中收获。
他的父亲曹操执政严明,培养了七个儿子,
黄初时期,曹丕已经开始展现卓越的才华。
诗意:
这首诗是陈普咏史系列中的一首,描述了曹丕在建安时期的辉煌成就和他作为曹操的儿子所承受的重任。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花朵和秋季的收获,寓意曹丕的才能和成就如同大地的春天和丰收的季节一样辉煌壮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曹丕的光辉历程和他在曹操政权中的重要地位。诗人通过对春华和秋实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曹丕的才华和功绩。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他在黄初时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成为了曹魏的开国皇帝。诗人通过这首诗赞美了曹丕的才能和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曹丕所代表的曹魏政权的敬佩和赞美。
整首诗以简练的句子和清新明快的语言展现出了作者对曹丕的钦佩之情。通过春华和秋实的象征意义,诗人将曹丕的成就与大自然的美好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凸显了曹丕的卓越才能和伟大功绩。这首诗既突出了曹丕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才华,又表达了对曹魏政权的赞美和对曹丕所代表的时代的敬仰。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曹丕的伟大历程,凸显了他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