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石穴五百里,炎热寒凉一汉家。
绛灌萧韩同故道,关张不共出褒斜。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诗词:《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
作者:陈普
朝代:宋代
苍苍石穴五百里,
炎热寒凉一汉家。
绛灌萧韩同故道,
关张不共出褒斜。
【译文】
广袤的石穴绵延五百里,
炎热与寒凉同属于这一汉家。
绛、灌、萧、韩沿袭着古老的道路,
关羽和张飞并未离开褒斜之地。
【诗意】
这首诗是陈普所写的《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中的一首。诗人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诸葛亮的墓穴所在地的景象。苍苍的石穴延伸五百里,象征着诸葛亮高深的智慧和不朽的功绩。炎热和寒凉交替出现,代表着诸葛亮治理天下时的艰辛与冷暖不均。诗中提到的绛、灌、萧、韩是指四川地区的四条古道,它们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路线,也是诸葛亮治理蜀国时候的重要地域。关羽和张飞则是著名的蜀国将领,他们一直留守在褒斜之地,没有离开过。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墓穴所在地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他所代表的聪明才智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写景与抒情相结合,通过对诸葛亮墓穴所在地的描绘,展示了诸葛亮的伟大智慧和功业。诗人运用苍苍石穴、炎热寒凉等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诸葛亮才略的博大和他治理天下的辛苦。绛、灌、萧、韩四条古道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与诸葛亮的功业相呼应。最后提到关羽和张飞留守在褒斜之地,表现了他们对蜀国的忠诚和对诸葛亮的深厚情感。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历史和人物的伟大,让读者在赏析中领略到诗人对于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昔对延英日,诸公叹弗如。敢言天下事,不负案头书。此去朝双阙,悬知有异除。荣途方著脚,未用曳长裾。
精舍长干绕,清池曲路通。双桥云影上,疏雨梵声中。晚岫沉孤翠,秋英吐艳红。嘉辰聊一醉,世路漫西东。
小砚寒生冻,孤灯翳复明。衰翁守微火,稚子隔重城。日落林无影,舟行水有声。诗家忌草草,得句未须成。
夜静烽清月朗天,时时霜鹤唳芝田。筑台正与仙人约,少驻人间五百年。
灵踪遗几载,卓锡在高岑。妙法归何地,清泉流至今。苔花生细细,云叶映沈沈。桂魄皎清夜,分明六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