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泥头入洛阳,后庭夺目万红妆。
铜驼北去还西徙,不怨荀冯怨杜张。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咏史下·张华》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孙皓泥头入洛阳,
后庭夺目万红妆。
铜驼北去还西徙,
不怨荀冯怨杜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历史人物张华的形象和其遭遇的境遇。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张华的悲惨命运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首句“孙皓泥头入洛阳”,通过描述孙皓的形象,展现了他的卑微和不被重视的地位。这一句意味深长,可以理解为对权力和地位的反思,暗示了人们对于权力者的失望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接着,“后庭夺目万红妆”,描绘了洛阳后宫的繁华景象,以对比的方式凸显了张华的贫苦和孤独。这里的“万红妆”象征着权贵的繁华和奢靡,进一步强调了张华身份的卑微和与权势的巨大差距。
第三句“铜驼北去还西徙”,表达了张华被迫离开洛阳,远离故土的无奈和辛酸。这一句中的“铜驼”可以理解为古代车马的一种,象征着张华离开的旅途艰辛。
最后一句“不怨荀冯怨杜张”,以对比的手法,暗示了张华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于时代的不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于历史命运的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历史人物张华的悲惨遭遇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张华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关切,以及对权力和命运的反思。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困境和社会现象的感慨和思考。
炎蒸有正色,下与地气关。相结成含桃,使冠百果班。独忧赤日曝,坐变红成殷。多应绛阙种,流落来尘寰。金盘泻不定,四走如循环。睡龙失火齐,颔空皆血潸。以口比樊素,白傅夸娇鬟。却嗟荔子陋,远在炎荒山。每岁贡天子,险路劳缘扳。岂如盛京洛,地广生不悭。朝须暮可进,先御
好赋梁王在日边,重帘复幕锁神仙。莫因酒病疏桃李,且把春愁付管弦。愚智相悬三十里,荣枯同有百余年。及身强健且行乐,一笑端须直万钱。
瑶草秋深石磴长,半空岚气湿衣裳。江山佳处一亭古,风雨来时四座凉。阴洞水腥龙蜕骨,仙岩云暖麝生香。道人好护新松树,长见清阴覆御床。
春事已浓多日,游人偏盛今年。梨花寒食雨余天。鸭绿含风浪浅。翠袖半黏飞粉,罗衣尚怯轻寒。不辞归路委香钿。门外东风如箭。
瀛涵崧镇,深兮高兮。默默之得,类之不齐。一鼻直,两眉低。影像尔能半露,语言谁得全提。少林九年兮,痴坐凄凄。
学士金銮殿后居,天中行坐侍龙舆。承恩不许离床谢,密诏常教倚案书。马上唤遮红觜鸭,船头看钓赤鳞鱼。闲曹散吏无相识,犹记荆州拜谒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