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壑园林得我惊,兹游便足了馀生。
飞来嶓冢横空翠,流出沧浪彻底清。
探讨不遗幽士力,招邀难得主人情。
波间渔父还知否,已挂朝冠不濯缨。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游沧浪亭诗》是宋代曾几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丘壑园林得我惊,
兹游便足了馀生。
飞来嶓冢横空翠,
流出沧浪彻底清。
探讨不遗幽士力,
招邀难得主人情。
波间渔父还知否,
已挂朝冠不濯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游览沧浪亭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园林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首先,诗人在游览丘壑园林时感到非常惊叹,认为这次游览已经足够使他余生满足了。丘壑园林可能指的是一片山水之地,充满了壮丽的景色和自然之美。诗人通过游览这里,感受到了丰富的美感和内心的满足。
接着,诗人描述了一只翠色的鸟从遥远的山冢上飞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象。这里的嶓冢指的是古代墓冢,而鸟的飞来给诗人带来了一种翠绿的视觉冲击。沧浪指的是一种清澈透彻的水,流出沧浪可以理解为水流从源头流淌出来,清澈见底,给人以清净的感觉。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幽士的探讨和主人的招待之情的向往。幽士指的是隐居山野的文人墨客,他们以清静自守的生活态度为人称道。诗人希望能够与这些幽士交流并汲取他们的学识和智慧,但是招邀难得主人情,说明与这些幽士结交并非易事。主人可能指的是那位拥有这片园林的人,他的招待和待客之情是珍贵的。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渔父的询问,渔父在波间打渔是否知道这些幽士的情况。这里渔父可能象征着普通人,诗人希望普通人也能够了解并关注到这些幽士的存在和境遇。而最后一句描写了已经挂上朝冠的诗人,不再清洗冠缨,暗示他已经在文化和官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再追求名利,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人生的意义。
整首诗写景描写细腻,通过描绘园林景色、鸟飞水流等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于幽士和主人情的向往,以及对普通人关注和理解的呼唤。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人生和人情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著书不就便相抛,远向襄州谒故交。里舍千头无旧橘,客程三脊有荒茅。买鱼村渡捐孤剑,沽酒山城解弊袍。双鬓岂堪禁岁月,眼看归鳦又成巢。
红绦约束琼肌稳。拍碎香檀催急衮。陇头鸣咽水声繁,叶下间关莺语近。美人才子传芳信。明月清风伤别恨。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筠屿烟长碧,兰坡水自香。只宜行画里,忘却在潇湘。
望秩宣王命,斋心待漏行。青衿列胄子,从事有参卿。五马寻归路,双林指化城。闻钟度门近,照胆玉泉清。皂盖依松憩,缁徒拥锡迎。天宫上兜率,沙界豁迷明。欲就终焉志,恭闻智者名。人随逝水没,波逐覆舟倾。想像若在眼,周流空复情。谢公还欲卧,谁与济苍生。
喜作羊城客,忘为鹤发翁。问天求酒量,翻海洗诗穷。已过西南道,适遭东北风。扁舟载明月,枉作卖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