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年二十七,始发愤爲学,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遂知名。爲秘书省校书郎,灞州文安县主簿。与姚闢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着有文集二十卷,传世有《嘉祐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诗,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爲底本(存诗一卷),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简称四部丛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简称康熙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又答陈公美三首》是一首宋代苏洵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诗意:
这首诗词以对陈公美的回答为题,表达了作者自身的遭遇和对君子行为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公孙(指公孙度)被放逐的情景,他在沧海滨牧羊,勉强聆听乡音,渐渐变老时前往西方的秦地。苏洵自问自己未能有所成就,只是长期辛勤劳作而已。他认为君子岂能隐遁,像孔子和孟子一样,都是旅居他乡的人。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公孙度的遭遇,以及自省自问的方式,展示了苏洵对君子行为的思考和态度。诗中的公孙度被放逐,沦为牧羊人,但他仍勉强倾听乡音,带着年迈的身躯前往秦地。这种情景反映了作者对于君子应当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看法,即使环境艰难,也不应该退缩。同时,苏洵也对自身的成就感到遗憾,自问自己未能成就大事,只是默默地辛勤劳作。最后,他以孔子和孟子作为例子,认为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隐遁的,他们都是旅居他乡、为国家社会贡献的人。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君子行为的思考,反映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通过对公孙度和自身的对比,苏洵呼吁君子应当坚守初心、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为社会作出贡献。整首诗以淡定从容的语调展示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智慧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日高霞散彩,松老鹤巢枝。坏壁诗犹在,纱笼何用之。
闻说关河唾掌收,拟为跛子看花游。可怜逸少兴公辈,说着中原得许愁。
过雨园林绿渐浓。晚霞明处暮云重。小桥东畔再相逢。睡起未添双鬓绿,汗融微退小妆红。几多心事不言中。
神仙神仙何处,青山里,白云际,不似人间世。源上正碧桃春,清溪乍逢人。住无因,忆红尘,出洞花纷纷。
雪屋凝寒冻不流,碧天如水似中秋。一楼月色无人共,听尽钟声未下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1]薜[2]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3]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4]。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5]。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