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绝犹人迹,山空惟水声。
如何芳树裹,不著杜鹃鸣。
笋市层层出,苗苗寸寸耕。
缁流太清朴,亭榭不标名。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游登袋寺寺茶笋甚佳独无杜鹃》是宋代戴表元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路绝犹人迹,
山空惟水声。
如何芳树裹,
不著杜鹃鸣。
笋市层层出,
苗苗寸寸耕。
缁流太清朴,
亭榭不标名。
诗意:
这首诗词以游览登袋寺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自然的山水景象。诗中通过对山水、植物和人文环境的描绘,表现了作者欣赏自然之美、感受生活之趣的心境。通过对杜鹃鸣声的无处寻觅和茂密树林的环绕,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声音和美景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的景象,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诗人以笔触凝练、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真实的山水环境中。诗中的“路绝犹人迹,山空惟水声”描绘了一片人迹罕至的寂静之境,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强调了自然景观的静谧和宁静。
诗中的“如何芳树裹,不著杜鹃鸣”表达了诗人对杜鹃鸟鸣的渴望,暗示了作者在这片山水环境中寻找杜鹃鸟的痕迹却无处可寻。这种略带遗憾的描写增添了诗词的情感色彩。
接下来的两句“笋市层层出,苗苗寸寸耕”则描绘了生活在田园之中的农民的勤劳与辛劳,展示了他们对土地的耕作与收获。这种对农耕生活的描写,展示了田园的宁静与生机,与前两句景物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缁流太清朴,亭榭不标名”则描绘了寺庙的清雅朴素和亭榭的不张扬。这种对寺庙和亭榭的描绘,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古朴、素雅之美的追求。整首诗词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比,展示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与感悟。
名擅章台第一家,忍将憔悴送年华。容销已失如眉叶,才尽难回比雪花。才见高楼堪系马,俄同寒树与栖鸦。荣枯只是寻常事,忽漫逢时莫自夸。何处相逢最有情,平康曲转大堤横。回眸不忍枝头望,携手真愁树底行。近泪几丝浑欲断,牵情千缕苦相萦。自经委谢无穷忆,应悔风花忒煞轻。
凭高望不极,望断动愁情。落日凄凉处,西风点染成。丹枫明野驿,白水浸江城。马上人回首,戎戎黯客程。
一笑灵龟尾曳涂,扁舟聊复寄菰蒲。潮生潮落帆来去,云卷云舒山有无。风定若教胥怒息,月明空忆蠡游孤。渔翁不识人间事,白发青蓑酒满壶。
诗客少微家,世有斗南人杰。一段素襟清韵,似玉壶冰雪。怀中卿相饱经纶,况是好时节。我有太平歌颂,待形容贤业。
深堂杰阁松风鸣,黄梅已过双溪晴。不知城高乃有此,六月表里冰壶清。我来蒙师炷香鼎,旋汲溪泉为煎茗。明朝又送不托材,大慰枯肠怯龙饼。
麻姑一女子,处处有仙坛。地古留遗嘛,君今住此山。流泉清涧底,落日乱峰间。闻有蔡经者,时时得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