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知仙可学,酒盏唤渊明。
未遂山中隐,聊为地上行。
留人垂雨意,送客走泉声。
初上乘危惯,归途更不惊。
冯时行(?~一一六三),字当可,号缙云,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江原县丞,知眉州丹稜县。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以政优召对,因反对和议,出知万州。十一年,又因不附秦桧免官,遂居缙云山中,授徒讲学。桧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二十九年,知黎州,三十一年,知彭州(《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二○、一四二、一七六、一八二、一九二)。擢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官。有《缙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玺刊爲《缙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爲诗。事见《缙云先生文集》附录宋蹇驹《古城冯侯庙碑》,《宋史翼》卷一○有传。 冯时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缙云文集》爲底本,校以清赵氏小山堂抄本(简称小山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另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卷四。
诗词:《游峨眉十一首》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作品,描述了他在游览峨眉山时的心情和感受。诗人在游览山水之间,表达了对修仙者的向往和对酒文化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和人情的体察和感悟。诗中融入了山水、酒、雨、泉等元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行动,传达出一种豁达从容、随遇而安的心态。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山中的行走和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诗人提到了仙人渊明,并以酒盏唤起对仙人修行的向往,暗示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对修道人生的向往。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并未能实现在山中隐居的愿望,只能在地上行走。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向往,但又面对现实无法如愿。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以地上行走为代替,把对仙人的向往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切换了视角,描绘了留人垂雨的意境和送客时泉水的声音。这里凭借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人情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体察和感悟,以及对友谊的珍惜。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回程途中对乘危惯的从容和对归途的不惊。这里的乘危惯可以理解为对险阻的习惯和从容应对,归途不惊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整首诗通过对山水、酒、雨、泉等元素的描绘,以及对仙人、友情、归途的思考,展示了诗人豁达从容的心态和对生活的体验。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修道人生和自然景色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从容和随遇而安的心态,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江秋北风多,归帆未应驶。天寒雁南向,家书空满纸。契阔幸安平,婚嫁须缨珥。交游何为者,空复念君至。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
谁将冰蜜共囊封,结实只园颗颗同。蔽芾舍傍思召伯,周流林下赋扬雄。花经春月千层白,颊傅秋霜一抹红。江橘空甘得奴号,果中清品合称公。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从来吴蜀势相亲,制阃今勤侍帝臣。可但覆瓯称直道,暂烦分陕济斯民。剑关日下山河重,井络天开号令新。圣主遂宽西顾念,遨头正及锦江春。
雨过花开一郡忙,紫微山影照湖光。东风不费舟船力,暖日能添罗绮香。已拚今朝须尽醉,预愁明日又辞乡。饱闻冯翊无花草,唯有城头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