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不殊途,掩卷独长想。
炎炉与死灰,相去如反掌。
彼昏诚不知,一醉富莫量。
那知道旁殍,曾是厌杯盎。
一金短贩儿,岂暇议得丧。
但怜反复间,观者为惆怅。
圣贤蹈大方,不苟目前妄。
寄身爱憎间,得失真一饷。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有感三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古今不殊途,掩卷独长想。
古代和现代的人们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我独自闭卷思考。
炎炉与死灰,相去如反掌。
炎炉和死灰之间的距离就像掌心和反面一样近。
彼昏诚不知,一醉富莫量。
那些愚昧的人并不了解真相,一次醉酒使他们富有的程度无法估量。
那知道旁殍,曾是厌杯盎。
他们不知道身边的人已经死去,曾经也像他们一样厌恶酒杯。
一金短贩儿,岂暇议得丧。
一个贫穷的商人,哪有时间去考虑丧失的事情。
但怜反复间,观者为惆怅。
然而,我对这种反复无常感到惋惜,观者也为此感到忧伤。
圣贤蹈大方,不苟目前妄。
圣人和智者坚守着伟大的道义,不为眼前的虚妄所动摇。
寄身爱憎间,得失真一饷。
我们寄托在爱与恨之间,得失都是真实的代价。
这首诗词通过对古今人生境遇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古代和现代的人们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而人们对于真相的无知和对于生死的无感使得他们陷入了迷茫和浮躁之中。作者通过对于富贵贫穷、生死得失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深思和忧伤。最后,作者提到圣人和智者坚守着伟大的道义,不为眼前的虚妄所动摇,这也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期许和向往。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舴艋东归喜遂初,频拈枯笔赋幽居。细烧柏子供清坐,明点松肪读道书。苍爪嫩芽开露茗,红根小把瀹烟蔬。年来自许机心尽,颇怪飞鸥自作疏。
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因知早贵兼才子,不得多时在世间。
绿蜡一株才吐焰,红绡半卷渐抽花。窗前映月人无寐,疑是银灯透碧纱。
吾友张文潜,君行乃其里。当年钓游处,壮者或可指。闻风起遐想,意作千古士。不知尘土中,奴椎婢不齿。胸中无一尘,笔下有百纸。勿问见自知,未语君已憙。与游今已後,行矣勿停轨。
不惜佳人国为倾,髑髅头盖野狐精。丈夫更有何郎粉,老眼须君业镜明。
客行犯萧条,物态如寒冰。借问松窗人,久客将何营。答言慕幽禅,怀抱彻欲清。当年困流俗,鑽纸如痴蝇。一朝脱尘纲,决若飞鸟惊。斋盂趁后辈,卧氎陪老生。从兹辈行间,往往推先鸣。此道本无学,精粗不可评。忽然辨疆哉,独得分专城。物外怀抱好,醒来毛发轻。馀事不着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