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室中兴运更赊,如闻庙议尚堪嗟。
和亲费尽三公力,兵革伤残百姓家。
解使亚夫营细柳,却教贾谊傅长沙。
顾予岂是奔亡者,独抱寒枝愧暝鸦。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有感》
帝室中兴运更赊,
如闻庙议尚堪嗟。
和亲费尽三公力,
兵革伤残百姓家。
解使亚夫营细柳,
却教贾谊傅长沙。
顾予岂是奔亡者,
独抱寒枝愧暝鸦。
中文译文:
帝室的兴运越来越衰落,
仿佛听到庙宇中的议论仍令人叹息。
和亲耗尽了三公的力量,
战乱伤害了百姓的家园。
派解使亚夫去治理细小的柳暗花明之地,
反而让贾谊去辅佐长沙的权臣。
我岂是投奔逃亡的人,
孤单地拥抱寒凉的树枝,感到羞愧如暗黑的乌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晁说之在宋代写的,通过描绘社会的困境和自身的无奈,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忧虑。
诗中第一、二句以帝室的兴衰为引子,用"更赊"一词表达朝代衰落的状态。"如闻庙议尚堪嗟"则意味着人们对于朝廷的议论和忧虑,暗示了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和亲政策和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亲费尽三公力"指的是通过婚姻联姻来稳定边疆的策略,但这种做法却耗尽了国家的力量。"兵革伤残百姓家"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的伤害和破坏。
而接下来的两句则讽刺了当时政治中的一些荒唐之举。"解使亚夫营细柳"指的是把优秀的官员派到细小的地方去治理,将有才干之人浪费在微不足道的工作上。"贾谊傅长沙"则是讽刺贾谊这位有才华的官员被任命到长沙等权臣的身边,暗示了当时的官场险恶。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自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身份。"顾予岂是奔亡者"表明诗人并非逃亡之人,而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有良知的人。"独抱寒枝愧暝鸦"则暗示诗人的孤独和无奈,将自己比作寒凉的树枝,感到对社会现状的羞愧和痛心。
整首诗以朝代的兴衰为线索,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以及生动的意象和比喻,使诗词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危槛倚山城,风帆槛外行。日生沧海赤,潮落浙江清。秋晚遥峰出,沙干细草平。西陵烟树色,长见伍员情。
东方有铩禽,已喜羽翰插。重来金马门,莫忘黄白峡。黄牛无冬春,远水生鳞甲。今非昔日忧,贺酒特新压。
闻在湓城多寄住,随时谈笑浑尘埃。孤峰恐忆便归去,浮世要看还下来。万顷野烟春雨断,九条寒浪晚窗开。虎溪桥上龙潭寺,曾此相寻踏雪回。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大见天心却太平。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脱白披缁迹涉奇,傍人能说举幡时。禅家合掌来参请,乌寺摇头不住持。喜舍未逢大檀越,实封输与小沙弥。是凡是圣都休问,且为渠看一袖诗。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力田已告成,计日宜收藏。刈获须及时,虑为雨雪伤。农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