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弄泉流,寻源入幽谷。
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
溉稻满春畴,鸣渠遶茅屋。
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
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
自言今白首,未惯逢朱毂。
顾我应可怪,每来听不足。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幽谷泉》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谷中的泉水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踏石弄泉流,寻源入幽谷。
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
溉稻满春畴,鸣渠遶茅屋。
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
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
自言今白首,未惯逢朱毂。
顾我应可怪,每来听不足。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泉水的流动和周围环境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诗人踏着石头玩弄泉水,追寻泉水的源头进入幽谷。泉水旁边是野人的家,四周是茂密的篁竹。泉水灌溉着稻田,春天里田野一片繁盛。水渠围绕着茅屋流淌,泉水滋养着茂盛的树木。泉水潺潺流动,不分春夏秋冬,日夜间不停地响着山谷的曲调。
诗人自言自语,说自己如今已经年老,却未曾习惯坐上华丽的马车。他自嘲地说,别人可能会奇怪他为什么每次来到这里都听不够。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己年老的思考。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朴素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泉水的流动和山谷的回响,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让人感叹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短暂。
欲下前时雪磴,重开向日风翎。此去丁宁华鸟,莫来狼藉春庭。
在昔尝闻,老彭祖、寿龄八百。试屈指、我公今岁,才方八八。乙百更添三十六,算来总是公年月。对梅花、时候庆生朝,真欢悦。儿既劝,金蕉叶。孙又把,沉檀爇。喜儿孙满目,芝兰英发。笑问堂前王母看,而今几度蟠桃结。道当时、亲手共栽培,何须说。
一老说淡话,志怀绝险艰。别离从阙下,游戏且人间。落羽羞言命,临岐强破颜。住山须鈯斧,此句急追还。
草阁柴扉傍竹开,峒官留客意徘徊。盘遮蕉叶携殽至,瓮贮筠笼送酒来。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壁毁丹青在,移来殿庑深。赋形惊变态,观佛觉无心。旌旆翻空色,笙竽含妙音。风流出吴样,遗法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