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又和月夜理笛答晤见寄》

闻说羌戎出塞行,征人才听泪交横。
三秋霜气先时至,万里乡心半夜惊。
子野踞床思逐弄,季长卧邬亦牵情。
阕终更想关山月,不惜新辞记旧声。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又和月夜理笛答晤见寄》是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听说羌戎从边塞归来,征人们只能含泪相交。初秋的寒霜先来袭,千里乡情在半夜惊醒。子野躺在床上思念着远方,季长卧在乌鸦栖息的村庄,亦深深被情感所牵绊。诗人结束了诗篇,却更加思念起关山明月,毫不吝惜地用新词表达旧声音。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边塞征战的情景,表达了征人们在离乡之际的离愁别绪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人通过描写寒霜降临的初秋夜晚,以及征人们在半夜惊醒的场景,深刻表达了征途中的艰辛和思乡之情。诗人还以子野和季长两个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对远方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诗人不忍忘怀关山明月的美景,用新的词汇来表达对旧声音的追忆。

赏析: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征战和离乡的情感,展现了苏颂独特的才情和情感表达能力。诗词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羌戎出塞、秋霜气、乡心惊、关山月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征人们的内心体验。通过对子野和季长的描写,诗人将个体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增加了诗词的情感厚度。最后,诗人以关山明月作为诗词的结尾,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思考。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交融的方式,展示了征战和离乡的辛酸与思乡之情。它既是对征人们的劳苦付出的赞美,也是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忆。苏颂通过这首诗词,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独到洞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人们在阅读中沉浸在离愁别绪和对家园的眷恋之中。

  • 《浣溪沙(郑相席上赠舞者)》

    元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云。按彻凉州莲步紧,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 《六和塔》

    六和塔上一登临,当景江山入兴深。云出云归天自在,潮来潮去水无心。东南船{左舟右览}风方顺,西北楼台日向阴。壮矣帝居吴越旧,未甘河洛久湮沉。

  • 《穿珠节》

    往日房陵怜逐客,物情不觉在天涯。十年来作六州长,四海共知双鬓华。封内半为故敌践,路傍时问野人家。京山初入京西道,晚景轻风旆脚斜。

  • 《去妇词(一作顾况诗)》

    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遣何去。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忆昔未嫁君,闻君却周旋。绮罗锦绣段,有赠黄金千。十五许嫁君,二十移所天。自从结发日未几,离君缅山川。家家尽欢喜,孤妾长自怜。幽闺多怨思,盛色无十年。相思若循环,枕席生流泉。流泉咽不扫,

  • 《忠文洪相公挽辞》

    盛德归冥寞,斯文转寂寥。声名昭信史,功业在清朝。遗表祈天切,忠魂入地遥。九重思亮直,应作楚辞招。

  • 《断酒半月余》

    毒手遭风伯,危机伏醉乡。不成摩诘病,未悔次公狂。饮器质钱尽,酤垆添价昂。酒徒容改事,瓦碗茗芽香。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