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女笼晴试小春,门前沙路净无尘。
平洲水竹因依好,白鹭飞来不避人。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又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洪咨夔。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青女笼晴试小春,
门前沙路净无尘。
平洲水竹因依好,
白鹭飞来不避人。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美好的向往和赞美。诗中的青女是指年轻的女子,她笼晴试小春,意味着她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借助笼子将晴朗的天空囚禁,试图捕捉春天的美丽。门前的沙路净无尘,说明这是一个幽静的地方,没有尘埃的痕迹,给人一种清净的感觉。平洲的水和竹因为它们相互依偎、相互映衬而显得更加美丽。而白鹭飞来时,不会避开人的存在,显示了这个地方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刻画了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通过描绘青女笼晴试小春、门前沙路净无尘、平洲水竹因依好以及白鹭不避人的情景,诗人展示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状态。诗中的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
诗人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中的平淡而美丽的细节,诗人传达了一种对宁静、恬静生活的追求。整首诗词以平和的语气和简洁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解和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传递了一种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它以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境,展示了宋代诗人洪咨夔对自然美和宁静生活的追求,给人以心灵上的宁静和愉悦。
月色透窗寒,一夜素衾霜湿。无寐起来搔首,正参横人寂。此心重省已回肠,何况是行役。欲弃利名归去,奈楚天云隔。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城郭人家饯岁寒,裁红剪翠馔春盘。湖滨老圃无时态,绕屋畦蔬向晓看。
须信乾坤如逆旅,都来一梦浮生。夜游秉烛尽欢情。阳春烟景媚,乐事史来并。座上群公皆俊秀,高谈幽赏俱清。飞觞醉月莫辞频。休论金谷罚,七步看诗成。李白清平调辞: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沉香亭前。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谁为东君掌青律,故将春日连人日。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栗栗。雨雪寒暖苦不同,可比交情去就中。仲咸拥炉发歌咏,古风泪破浇漓风。人情离合古来有,召公初亦疑周公。汾阳临淮本雠隙,一旦分兵若亲戚。四公翻覆人不讥,各各操心为邦国。此外譸张多为己,反掌背面如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