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绝纤尘万籁清,当门幽致画难成。
黛妆峰岫高低影,练卷波涛旦暮声。
侵竹古廊秋藓合,倚云禅阁夜灯明。
上方别有幽栖处,树石参差称野情。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游开化寺》是宋代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游览开化寺时的景色和心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禅意境界的赞叹和感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地绝纤尘万籁清,
当门幽致画难成。
黛妆峰岫高低影,
练卷波涛旦暮声。
侵竹古廊秋藓合,
倚云禅阁夜灯明。
上方别有幽栖处,
树石参差称野情。
诗意和赏析:
《游开化寺》通过对景色和心境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在开化寺游览时的感受和体验。诗的开头,用“地绝纤尘万籁清”来形容这个地方的宁静幽美,没有丝毫尘埃,万物声音皆清晰。接着,诗人写道:“当门幽致画难成”,表达了开化寺门前的景色如画卷般美丽,难以用笔墨完全描绘出来。
接下来的几句诗,通过描绘山峰和波涛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的壮丽和变幻。作者运用“黛妆”一词,把山峰比作妆饰,形容了山峰的高低起伏在空中投下的阴影。诗中的“练卷波涛”形象地描绘了波浪翻滚的景象,显示了大自然的澎湃力量。
随后,诗人写到“侵竹古廊秋藓合”,描绘了秋天苔藓覆盖的竹廊,增添了一丝古朴和宁静。诗的下半部分,写到夜晚的禅阁,夜灯明亮,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最后两句“上方别有幽栖处,树石参差称野情”,表达了在这个地方上方还有更加幽静的地方,山上的树木和岩石错落有致,形成了一幅旷野的景象。
整首诗词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在开化寺游览时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美丽、禅意的境界,引发读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客途孤愤只君知,不作儿曹怨别离。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呼鹰小猎新霜後,弹剑长歌夜雨时。感慨却愁伤壮志,倒瓶浊酒洗余悲。
肠断江头索笑花,三三两两逐枝斜。忽随清绝惊人句,来自西湖处士家。
闲愁不觉过年光,强半精神似醉乡。几度雨来成恶热,有时云断见斜阳。古人事业尘空满,故国园林草自长。赖得南华怜我病,一篇齐物胜医方。
百二十日夏,日日无空缺。露柱带神通,灯笼呈丑拙。彻不彻,却来棒头为汝决。
子规声裹半晴阴,百丈牵行岸草深。挟雨倒回风有力,避山横转水无心。人於熟处难为别,酒到离边不标斟。渔叟底知如许事,櫂歌穿入暮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