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
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
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
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
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
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
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游琅琊山》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
在南山上,积雪高达一尺,雪消融后山峦依然苍茫。
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
山谷深处自有温暖,梅花应该已经盛开茂盛。
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使君厌倦了骑马的旅行,车马停留在山前。
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
边行边唱,招呼着野老,一同步行在青翠的林间。
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
高大的松树提供了茂密的荫凉,平坦的石头可以让人舒服地躺下休息。
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
停下欢乐,倾听山鸟的歌声,携带琴曲写下幽静的泉水。
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
对这美景的爱让人忘记了归程,但是世俗的牵绊使人不得不离开。
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
回程时才感觉路途遥远,明亮的月光照耀在高峰之巅。
这首诗词描绘了欧阳修游玩琅琊山的情景。他在山上欣赏到了积雪融化后的苍茫山色,感受到了山谷的温暖和梅花的盛开。他与野老一同漫步在青翠的林间,休息在长松的荫凉下,倾听山鸟的歌声,写下幽静的泉水。然而,尽管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景,但世俗的牵绊使他不得不离开。当他回程时,才意识到归途的遥远,但明亮的月光照耀在高峰之巅,给他带来了一丝安慰和希望。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了欧阳修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束缚的矛盾感。同时,通过山水之间的对比和转换,表达了人生的离合和追求的艰辛。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抒发情感和思考人生为主题,给人以清新、深远的感受。
一种分符命最优,翠微深处是洋州。白云绕座疑山相,红旆随行表郡侯。禅定僧疑陪静话,音声鸟称伴閒游。更输属邑钱希圣,四季花前共倡酬。
空言漫浩渺,实行较分寸。为官志何在,监州民可问。以此百纸忠,解彼千里愠。有守矧更贤,往哉同令闻。
谓今三画卦,不自偶奇生。便指三为八,徒功口舌争。
[圜钟为宫]五缜相天,各率其职。司礼兴视,则维荧惑。至阳之精,屈我长赢。于之求之,礼事孔明。
五鬼不害道,含沙非杀身。大和一巨毒,西方无人伦。三圣不复作,谁亨万世屯。
酷烈复离披,玄功莫我知。青苔浮落处,暮柳间开时。带醉游人插,连阴被叟移。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岛苏涟水脉,庭绽粒松枝。偶泛因沉砚,闲飘欲乱棋。绕山生玉垒,和郡遍坤维。负赏惭休饮,牵吟分失饥。明年应不见,留此赠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