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人间名利韁,湖山深处事韬藏。
要知晦里真消息,养取灵台一点光。
陈淳(一一五五~一二一九),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龙溪北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乡贡进士。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朱熹知漳州,淳执贽从学,延置学宫。曾权长泰簿(本集卷四《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解职归题主簿轩壁》)。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预特试,明年授安溪簿,未及上,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陈宓《北溪先生墓志铭》、门生陈沂《北溪先生叙述》,《宋史》卷四三○有传。 陈淳诗,以明弘治三年抚州守周梁石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溪大全集》(简称四库本)、清干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简称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游雷峰塔处晦上人求诗》是宋代陈淳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表达了摆脱尘世名利束缚,追求内心深处宁静与清净的主题。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雷峰塔的附近游玩时,我遇到了一位隐居的诗人。他希望能够听到一首佳作,以获得内心的满足。他告诉我,要了解真正的消息,就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如同灵台上的一点光芒。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雷峰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名利束缚的厌倦和对内心灵魂的追求。诗人与一位隐居的智者交流,意在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启示。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摒弃尘世的琐事,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启示。
赏析:
这首诗词以雷峰塔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对话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脱尘世的境界。诗人通过与隐居的智者的对话,表达了对社会繁华和名利的疲倦之情。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和消息只能通过内心的宁静和灵性的修养获得,这种修行如同灵台上的一点光芒,照亮内心,指引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诗意,通过对自然景色和隐居者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返璞归真、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诗人通过与隐居者的对话,暗示了修行和悟道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光明和智慧,而非被世俗的名利所迷惑。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呈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越尘世的思想倾向。同时,通过写景与对话的结合,使诗意更加丰富而富有层次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