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流泉自作溪,行逢石缺泻虹霓。
定知云外波澜阔,飞到峰前本末齐。
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
谁来卧枕莓苔石,一洗尘心万斛泥。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游庐山山阳七咏 开先瀑布》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上流泉自作溪,
行逢石缺泻虹霓。
定知云外波澜阔,
飞到峰前本末齐。
入海明河惊照曜,
倚天长剑失提携。
谁来卧枕莓苔石,
一洗尘心万斛泥。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游览庐山山阳时的景色和感受。他在山上看到了一条流泉自成溪流,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块石头上的石缺,从中流出的水形成了美丽的虹霓。苏辙认识到云外的浩渺波澜,感叹飞瀑流落到山峰前,展现出宏大的气魄。他进一步描绘了水流入海后明亮的河水,但长剑却失去了提携,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壮丽景色时可能会忽视内心的修养。最后,苏辙希望有人能够来到这片山间,躺在莓苔石上,洗去尘心中的万斛泥沙,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净化。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间的自然景色和物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心的思考。苏辙以流泉、石缺、虹霓、山峰等景物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他认识到自然的浩渺和壮丽,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修养。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自然景物的拟人化(行逢石缺泻虹霓)、对比与借景(定知云外波澜阔,飞到峰前本末齐)、意象的转换(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等,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整首诗词以山水之景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心灵净化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呼唤人们要重视内心世界的培养,追求真正的心灵自由。
这首诗词在形式上也符合宋代诗词的特点,运用了韵律和格律的要求,结构严谨而有韵味。整首诗词字字珠玑,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突薪初不戒,绠缶始言功。累甓为墙壁,前人智未工。
病里送君游白岳,归来对我惜苍颜。移家只是湖边好,莫问茱萸第几湾。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常迟缓,非关诧丈夫。平明折林樾,日入返城隅。侠客要罗袖,行人挑短书。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应是行云未拟归,变成春态媚晴晖。深如绮色斜分阁,碎似花光散满衣。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晓来何处低临水,无限鸳鸯妒不飞。
春风约柳一片西,欲托鸟翼传音稽。昨朝偶向东城去,草草又逢骢马蹄。长髯御史威正峭,沙堤来坐气吐霓。我乘小驷虽甚瘦,喜见骖驭犹解嘶。适闻南都接大尹,笑我出处今何迷。耻趋捷径身已老,惩羹何用频吹齑。蛟龙失水等蚯蚓,鳞角虽有辱在泥。困居废井谁引手,岂得更望青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