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测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回不见落银潢,
余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测空谷,
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
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
满田粳稻插新秧。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游览庐山山阳时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心境。诗中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变化和生命的永恒。
赏析:
首句“山回不见落银潢”,描绘了山间回声回荡,但却无法看到银光的情景,给人以神秘和遥远之感。接着,“余溜喧豗响石塘”,形容水流声喧哗,回响在石塘中,增添了山水的生动和活力。
第三句“目乱珠玑测空谷”,以目眩心乱的形象,描绘了山谷的深邃和空灵。诗中的珠玑是指宝石,通过目眩的感觉,传达出作者在山中感受到的美丽和壮观。
接下来的一句“足寒雷电绕飞梁”,以寒冷的足感,描绘了雷电在山林间穿梭的景象。这一句中的雷电形容了山间的气象变化,给人以震撼和惊艳之感。
下半首诗以饮食之物展开描写,通过对茶和午饭的描绘,表达了安逸和满足的情感。“入瓶铜鼎春茶白”,描绘了清新的春茶,给人以品味和养神之感。“接竹斋厨午饭香”,描绘了竹斋中午饭的香气扑鼻,给人以舒适和满足的感受。
最后两句“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并表示自己将不离开这片土地,继续从事农田劳作。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执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山水和农田的深深眷恋,表达了对乡土情怀的赞美和珍视。
海塘三十里,此屋独巍然。有浪方知水,无云总是天。苔痕封石柱,帆影下楼船。閒忆童男女,悠悠去几年。
宇宙中间道最大,禅仙并立儒为尊。谁将幻怪惊愚俗,总向虚空认法门。此土犹知名教重,昔人尚有典刑存。愧予晚陋羞前哲,愿以乡盟齿弟昆。
片帆稳送扁舟去。又还踏、江湖路。回首京城旧游处。断魂南浦,满怀装恨,别后凭谁诉。长歌击剑论心素。有志功名未应暮。自诵百僚端复许。归来犹记,东坡诗语,但草凌云赋。
小隐依陵薮,山南良可家。一洲环橘柚,十里荫桑麻。白帻欹深酝,青鞋猎远沙。倘逢李都尉,射虎亦生涯。
客边寒食似来朝,游兴今年觉尽消。逆浪相邀湖上楫,卖饧何处市中箫。故山草长迷新鬼,别院花闲伴阿娇。为问前期知近在,春风春雨更迢迢。
良人不愿封侯印,虎符远发当番阵。几夜春闺恶梦多,竟得将军军覆信。身没犹存旧战衣,东家火伴为收归。妾生不识边庭路,寻骨何由到武威。纸幡剪得招魂去,只向当时送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