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僧垣共白云,萧然不著世间尘。
朝参夜讲庸何计,野饭山栖已可人。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游普向十首》是宋代文人陈造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远近僧垣共白云,
萧然不著世间尘。
朝参夜讲庸何计,
野饭山栖已可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游历普向(即普陀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僧侣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一句描述了佛寺和白云共存的景象。僧垣指佛寺的围墙,远近的僧侣与白云一同存在,暗示了佛教的超凡境界与纯净之美。
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自己心境的超脱。诗人以“萧然”形容自己,意味着他超脱尘世的纷扰和浮躁,心灵宁静而清净。
第三句描绘了僧侣们的日常生活。朝参指早晨参拜佛寺,夜讲指夜晚的经论讲解。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僧侣们专注修行的敬佩之情,并对自己在尘世中的琐事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野饭指简朴的饮食,山栖指在山中栖息。诗人认为山野生活已经很令人满意和可取,与尘世的繁华相比,更能滋养心灵。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普陀山的僧侣与自然景观,以及对僧侣生活和山野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与纯净的向往和赞美。同时,诗中使用的词语简练明快,意境清新雅致,给人以宁静和放松的感受,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十月初吉日,四野闻惊呼。停杯出门看,日食将无余。有如黑漆盘,来掩白玉盂。自午而及申,磨盪未还初。父老涕泗语,便恐天眼枯。前年六月吉,昼日如煤涂。众星争光怪,淡月悬天衢。已谓华生世,不复睹亦乌。须臾还旧观,田野顿昭苏。今胡久沦厄,翳昧不可祛。前时缙绅谓,占度
雨罢风回花柳晴,忽然数点打窗声。游蜂误入船窗里,飞去飞来总是情。
贤豪赞经纶,功成空名垂。子孙不振耀,历代皆有之。郑公四叶孙,长大常苦饥。众中见毛骨,犹是麒麟儿。磊落贞观事,致君朴直词。家声盖六合,行色何其微。遇我苍梧阴,忽惊会面稀。议论有馀地,公侯来未迟。虚思黄金贵,自笑青云期。长卿久病渴,武帝元同时。季子黑貂敝,得无
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镇静一如无,颁条甫月馀。来惟居传舍,去不识兵厨。健判风生笔,精祈雨洒车。丈夫何必假,行矣两轮朱。
室内千灯晃,佛有何形状。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