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又送石舍人》

予告西还上宠优,辉华行李照亭邮。
内朝簪橐虚严直,故国山川想旧游。
一去秋光连栈道,及归春色动皇州。
眼看景物皆清绝,定有佳章到处留。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又送石舍人》是苏颂所作,他是宋代的文学家和科学家。这首诗以描写作者送别石舍人为主题,表达了离情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我告诉西方的朝廷我要归去,辉煌的行李照亮了邮亭。
皇宫内的簪子和包袱都空空如也,我怀念着我的故国山川和以前的游历。
一去不复返的秋光还连着山间的小路,回来时春色已经在皇州动荡。
我看着四周的景物都如此清丽绝妙,必定会有美好的篇章遍布各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离别之情。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告别石舍人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要返回故乡的决心。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过去旅途的怀念和对家乡山川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的秋景和春色的对比,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期待和希望。

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心情和回归故乡的决心。他描述了行李辉煌的情景,显示了他的身份地位和被上宠待遇的特殊经历。然而,他内心的空虚和对故乡的思念却使他决定回归。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望,相信自己回到故乡后会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待他。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示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诗以其深情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乡背井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寄员外黄君》

    碧岫层层列杳冥,涟漪环绕贲寒青。韬藏未识古君子,空仰嘉声过洞庭。

  • 《句》

    供帐开天苑,传呼度国门。

  •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十五织妇》

    织妇手不停,心与日月速。常忧里胥来,不待鸡黍熟。但言督县官,立要断机轴。谁知公侯家,赐帛堆满屋。

  • 《旅兴(四十首)》

    忡忡坐虚室,暧暧日向暮。空烟敛曾岑,暝色半高树。缅邈起遐思,逍遥散轻步。婵娟天上月,的醿草间露。物情岂异昔,人事殊非故。芳岁不可淹,衰年况多虑。谅无彭铿术,颓龄那能驻。

  • 《岁寒杂咏》

    箨龙罗立已斑斑,亭锁梅阴翠屋间。王母飞轻频拂水,黄公声远暮还山。

  • 《木芙蓉》

    一作淮南守,再逢霜艳新。花前今日酒,却是去年人。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