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山翁住翠微,空传金刹自前齐。
晓猿夜鹤休惊恐,泽雉林乌自雊啼。
客到上方思寄傲,僧携素板乞留题。
重寻黄鹄飞翔处,尽日无人为指迷。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又同敖侄韵》是苏颂创作的宋代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再次以同敖侄韵赋诗
山翁的住所在翠微山不见,但传言金刹自前齐。
清晨猿猴和夜晚的鹤鸟都停止了惊恐,
泽雉和林中的乌鸦正自豪地啼叫。
客人来到上方思考寄托傲慢,
僧人带着空白的板子请求留下作题。
我再次寻找黄鹄飞翔的地方,
整天都没有人能指引我。
诗意和赏析:
《又同敖侄韵》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水之间的寂静和幽远之情。诗中描绘了山翁的住所难以寻觅的情景,以及有关金刹的传闻,这些都营造了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氛围。
诗中的猿猴和鹤鸟在清晨和夜晚停止了惊恐,表明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泽雉和林中的乌鸦则自豪地啼叫,彰显它们在自己的领域中的自信和傲慢。这些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生动与活力。
诗中的客人思考着上方的高远,表达了对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向往。僧人带着空白的板子请求留下作题,显示了他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追求。这些形象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相互联系,传递出一种对于精神追求和超越世俗的渴望。
最后,诗人寻找黄鹄飞翔的地方,但整天都没有人能指引他,这暗示了他对于真理、理想或者内心的追求。诗的结尾给人以一种开放和追寻的感觉,也让读者产生了共鸣,思考自己的人生旅程和追求的方向。
总体而言,苏颂的《又同敖侄韵》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超脱尘世和追求卓越的向往,以及对于人生追寻和内心探索的思考。诗意深远,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空间。
肘后医方老更精,须眉白尽气弥清。只应救病能无病,岂是平生学养生。门人久作开堂老,庭桧看成合抱围。他日浴堂归洗背,回头还解放光辉。
一庭秋色高堂夜,半壁灯光短幌凉。都是去年秋气味,谁知飘泊古淮阳。
岁首未入春,风气已稍和。我睡意慵起,如此鸣禽何!驾言之东园,落海亦已多。江南无坚冰,绿池生微波。挹彼蒲萄醅,酌我鹦鹉螺,虽无丝与竹,倚树自高歌。矫首东南望,稽山郁嵯峨。儿曹幸力穑,老子得婆娑。
承圣绪,垂意在升平。驱貔虎,策豪英。号令肃天兵。四方无复羽书征。德泽浸群生。睿谋雄俊,绌汉高狭陋,慕三皇二帝,登闳缉乐缀文明。将升岱狱告功成。玉牒金绳。腾宝飞声。事难评。轩鼎就、清都一梦俄顷。飞霞佩,乘龙驭,羽卫入高清。祥光浮动五色,迎鸾凤,杂箫笙。因山功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谿.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五门路,四月乳鸦啼绿树。闲游但喜日初长,薄暑始知春已去。楼头风高舞双旗,画角声中日还暮。马啼特特无断时,老尽行人路如故。